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看似简单、实则充满全球博弈的选择逻辑。
先看事实:Model Y后驱版搭载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续航593公里,售价压进25万区间。
Model 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呢? 用的是LG新能源的三元锂电池,续航提到719公里,零百加速压到5秒内,价格当然也水涨船高。
表面看是“性能区分”,真相远不止如此。
时间倒回2015年,电动车刚起步,全球能打的电池供应商就两家:松下和LG。
特斯拉没得选,从Model S到Model X,电池方案全绑在它们身上。
关键的是,那几年中国新能源补贴政策明确倾向“高能量密度”,LG的三元锂恰好符合要求。
产线磨合、BMS调校、工艺适配,五年合作下来,这套体系已经像齿轮一样严丝合缝。
换供应商? 对特斯拉来说,稳定性和可靠性比冒风险换人重要得多。
变化还是来了。 2021年,国内电动车价格战打到白热化。
特斯拉要想把低配车压到25万以下,只有一条路:换更便宜的电池。
宁德时代的磷酸铁锂方案成本比三元锂低20%,循环寿命还更长(3000-4000次),日常通勤完全够用。
于是宁德时代从这一年开始,正式切入特斯拉供应链。
低配车用铁锂,高配车继续用三元锂,这种“双轨制”就此定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宁德时代也有三元锂电池(比如高镍NCM811),性能也不输LG,为什么特斯拉高配车不换用宁德时代?
答案藏在政策里。 2022年,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出台,直接把7500美元补贴和“电池供应链安全”挂钩:原材料必须来自北美或自贸国。
特斯拉美国工厂原本从上海进口宁德时代电池,2023年还能拿一半补贴,但2024年这条路彻底被封死。
特斯拉CFO在2025年4月的电话会上直接承认:对中国的依赖成了麻烦。
怎么办? 绕开中国,用老朋友。
2025年4月,特斯拉和LG新能源签下43亿美元订单,让LG在美国本土生产磷酸铁锂电池,专供储能产品和后续车型。
这一招既躲过补贴红线,又省了产线重调的成本,毕竟LG的工艺参数特斯拉闭着眼都能背出来。
欧洲也一样。 碳关税、本地化生产、碳足迹审查,虽然没有明说“禁用中国电池”,潜台词很明确:电池得在欧洲造。
于是LG、三星SDI在欧洲疯狂建厂,宁德时代也跑去德国设厂。
特斯拉柏林工厂的电池,未来只会在欧洲本地采购。
再看技术定位。
宁德时代铁锂主打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热失控温度超500℃,但能量密度158Wh/kg确实不如三元锂。
LG的三元锂呢? 能量密度拉到168Wh/kg,快充功率250kW,零下20℃续航衰减还比竞品低15%。
这些特性完美匹配高配车的性能标签:长续航、加速快、低温不趴窝。
还有更深层的战略逻辑:特斯拉绝不允许自己被一家供应商“卡脖子”。
动力电池是电动车的命门,一旦断供,全球生产线都得停摆。
宁德时代和LG的组合,本质上就是一套“双保险”。
2025年LG的订单就是例证:哪怕再依赖宁德时代,特斯拉也得在关键市场留一手。
所以,下次看到特斯拉的配置表,别轻易下结论说“国产电池不行”。
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37.7%,技术早就不输日韩。
特斯拉的选择,从来不是技术单方面决定的。
成本、政策、供应链安全,这三股绳拧在一起,才是驱动它布局电池的真正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