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出租车亮相!美巨头砸4亿争首飞,却惊喜发现中企已率先抢滩市场

堵车,又是堵车。整条路就像一条凝固的钢铁长蛇,你被困在其中一个鳞片里,动弹不得,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导航上的红色越来越深。这时候谁没想过?要是我的车能“嗖”一下长出翅膀,直接从这片停车场上空飞过去……这白日梦啊,以前只能在科幻片里过过瘾,但现在,真有人在玩命把它变成现实。而且玩法还完全不一样。

一边,是美国的那个大块头,JobyAviation。名字听着就挺厉害,烧钱的姿态更厉害。你猜他们今年上半年烧了多少?4.07亿美元。没了,就这么没了。换来的是什么呢?区区1.5万美元的营收,这点钱,我怀疑都不够他们公司买咖啡豆的。这一切,就为了抢一个听起来特别虚的头衔——2026年“全球首飞”。

另一边呢?咱们中国的亿航智能,感觉就低调多了,但人家是真把事儿给办了。不声不响的,飞行器已经载着超过一万名乘客飞上了天。你没听错,一万多人次。

你看,同样是想让你“打飞的”,一个亏到心肝脾肺肾都疼也要往前冲,另一个居然已经开始数钱了。这事儿吧,越琢磨越有意思。

空中出租车亮相!美巨头砸4亿争首飞,却惊喜发现中企已率先抢滩市场-有驾

先说说Joby,那份财报简直看得人眼晕。亏损4个多亿,研发费用就占了2.69亿。钱都去哪儿了?全砸在一张纸上了——一张能合法飞上天的“准考证”,官方说法叫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型号认证。这东西可不是闹着玩的。Joby的进度条已经加载到70%了,看着离终点不远,但最后这段路,最磨人。FAA那帮人,严苛到近乎变态,平均一个认证周期拖28个月都是常态。他们提的那种要求,比如电池着火了,火焰得憋着15分钟不能大面积扩散……我跟你说,任何一个工程师听了都想当场辞职。

但Joby一边硬磕技术,一边已经开始为“飞起来之后”布局了。最近他们花了差不多1.25亿美元,直接把Blade公司的客运业务给买了。这操作是什么意思?太直白了,就是提前抢地盘。纽约、南欧那些黄金地段的起降点、客户群,直接打包拿下。他们的逻辑很简单:等我拿到驾照,我的车队和客人必须立刻就位,一秒钟都不耽误。而不是到时候再傻乎乎地去发传单。

敢这么烧钱玩火,Joby当然不是傻子。人家账上趴着将近10亿美元的现金,背后还有丰田许诺的差不多9亿美元的支持。这点钱,足够他们烧到2026年那个所谓的首飞时刻。而且说实话,他们的飞机JobyS4,技术上是真的牛。倾转旋翼,一次充电飞241公里,时速300公里,还能像直升机一样垂直起降,噪音又小得多。这东西,简直就是为城市通勤量身打造的未来机器。

可就在Joby还在实验室里为了那张“准考证”熬白了头的时候,太平洋对岸的亿航,已经把这事儿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意。他们的EH216-S,拿到了一个超级大满贯——全球第一个集齐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的eVTOL。

这“三证”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可以光明正大地卖票、拉客、赚钱了。今年开始,亿航就在广州、合肥、深圳这些地方,飞得不亦乐乎。广州那个空中观光项目,飞一圈三百来块钱。你想想,这价格跟打一趟好点的专车也差不了太多,谁不想花这点钱去天上兜个风尝尝鲜呢?普通人也消费得起,这才是关键。

空中出租车亮相!美巨头砸4亿争首飞,却惊喜发现中企已率先抢滩市场-有驾

所以你看数据,市场反应多直接。今年第二季度,EH216-S的交付量蹭蹭涨了快40%,公司营收也跟着水涨船高。Joby还在费劲地画一张巨大的饼,亿航已经开始切开一小块,卖出去了。

一个亏得一塌糊涂,一个已经稳步赚钱,这背后,其实是两条路的选择问题。首先就是怎么跟监管打交道。咱们国家的民航局,思路就特别灵活,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思。他们说,你这个是无人驾驶的对吧?那行,我先给你划一块“隔离空域”,你就在这里面飞,我们边看边给你完善标准。亿航的飞机正好就是无人驾驶,完美地踩在了这个政策点上,拿到了这个宝贵的、别人都没有的先行先试机会。

Joby就不一样了,他们从一开始就奔着“有人驾驶”去,那可就得跟FAA那套最严苛、最传统的航空安全标准死磕到底。FAA要求你把天上可能发生的每一种情况都考虑到,覆盖率至少85%,反复验证。这种对安全的偏执,直接把认证时间拉得巨长。所以,不是Joby慢,是他们选的路本身就更难走。

然后是市场定位,也完全不同。亿航就没想过一上来就改变世界,他们瞄准的就是普通人能摸得着的短途观光。三百块的票价,把“打飞的”这个高大上的概念,一下子拉到了可以写进你周末出游计划里的程度。门槛一低,市场不就打开了嘛。

Joby的野心要大得多。他们想做的,是高端的机场接驳,给那些分秒必争的商务精英用。票价?计划是每座位英里6美元。这个价格,注定了它的客户只能是金字塔尖那一小撮人,市场必然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去培育。说白了,亿航抓的是今天的好奇心,Joby赌的是明天的必需品。

空中出租车亮相!美巨头砸4亿争首飞,却惊喜发现中企已率先抢滩市场-有驾

当然了,不管是Joby的高举高打,还是亿航的脚踏实地,他们头顶上都悬着同样几把剑。最要命的就是电池。现在这电池技术,能量密度撑死也就350Wh/kg左右,这个水平决定了飞机飞不远、也载不了几个人。这是整个行业的瓶颈,谁也绕不开。

还有,配套设施呢?几乎是零。飞机在哪儿起飞?在哪儿降落充电?专门的垂直起降机场,密密麻麻的充电网络……这些都得从头建,那又是一笔天文数字的投入。更难的,是改变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心理。让你心甘情愿地坐进一个没有驾驶员的飞行器里,在几十上百米的高空穿梭,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这得靠多少年零事故的安全记录才能建立起来的信任啊。

所以你看,Joby砸进去的每一个亿,都是在为未来的技术制高点和高端市场话语权下注。而亿航能率先落地盈利,是抓住了国内政策的窗口和大众尝鲜的心理。这两条路,没有谁对谁错,就是在不同的环境里,做出了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而已。

飞行出租车,真的已经不是电影道具了。也许再过几年,当你又一次被堵得心烦意乱时,掏出手机,真的可以叫来一架eVTOL。它可能是在城市上空带你看风景的亿航,也可能是把你从机场接回家的Joby。到那时候我们再回头看,今天美国人的豪赌和中国人的探索,都是让这个梦,一点点照进现实的,不可或缺的一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