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涨三个月!燃油车的“绝地反击”?

上周在广州车展媒体日,我和一位德系合资品牌的市场总监聊天时,他突然来了句:“你看到8月数据了吗?我们都没想到会涨这么多。”确实, 90.2万辆,同比暴涨13.5% ,燃油车连续三个月的反弹让不少人始料未及。

说实话,作为跑了7年汽车线的老记者,我对这波回暖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涨幅确实超预期,不意外的是合资品牌今年的“拼命三郎”架势我早就感受到了。

价格战打出的“血路”

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价格。我记得年初试驾新速腾L时,厂商朋友私下告诉我:“这次我们是真的豁出去了。” 从13万直接降到11.49万,一口气便宜2万 ,这在以前的大众是不敢想象的。

微博上有粉丝评论说:“博主,你说的那个别克昂科威Plus最高优惠6万是真的吗?我去4S店问了,销售说最多5万。”我专门核实了一下,确实存在地区差异,北京确实有6万优惠的案例,但不是全国统一政策。

更狠的是丰田的“一口价”策略。 我在成都的一家4S店了解到,以前买车要磨蹭半天讨价还价,现在直接明码标价,省了不少麻烦。数据也说明问题:丰田前7个月94万辆,涨了9.9%。

知乎上看到一个答案特别有意思,一位车友说:“从技术角度分析,这波燃油车反弹其实是被逼出来的创新。合资品牌把电车的智能化技术下放到油车上,成本分摊了,自然有价格空间。”这个观点我觉得挺有道理。

油电同智的“换道超车”

暴涨三个月!燃油车的“绝地反击”?-有驾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汽大众的IQ.Pilot系统。今年5月试驾时, 端到端的高速NOA功能在燃油车上实现,确实颠覆了我的认知 。要知道,这在一年前还是高端电车的专属配置。

不过也有杠精网友指出:“博主你说的奥迪A5L用华为乾崑智驾技术,起售价23.98万,但我查了官网是26.18万起啊。”我查证后发现,确实是我记混了,23.98万是预售价,正式售价确实要高一些。感谢这位网友的纠正。

燃油车的智能化确实在提速 ,但坦率讲,我对一些技术细节还不够了解。比如那个什么PPC平台的具体架构,厂商讲了一堆,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不过用户体验确实在改善,这是我能明显感受到的。

后台私信里,不少粉丝都在问同一个问题:“燃油车的智能化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说实话, 从我的观察来看,90%的日常使用场景已经能满足了,但在车机流畅度和OTA升级方面,确实还是比不上纯电平台

情怀与现实的博弈

车友群里经常有人感慨:“还是怀念以前的自然吸气发动机,现在的涡轮增压车开起来没有灵魂了。”但现实是, 10-15万这个价格带依然是燃油车的基本盘,今年前8个月卖了278万辆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很实在:不用担心续航,加油方便,长途不焦虑。我家老人就是典型代表,前段时间想换车,看了几款电车,最后还是选了燃油车,理由很简单:“开起来踏实。”

暴涨三个月!燃油车的“绝地反击”?-有驾

但是话说回来, 年轻人的选择确实在变化 。上个月参加一个车主活动,25-35岁的车主里,新能源车比例已经超过60%了。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

一位价格敏感型的网友留言:“这价格我真的接受不了,十几万的油车,配置还不如8万的电车,除了加油方便点,优势在哪?”确实, 从配置角度看,燃油车的性价比确实在被挤压

短期反弹VS长期趋势

坦率讲,我认为这波燃油车回暖更像是 合资品牌的“最后一搏” 。政策导向很明确,双碳目标摆在那里,限购限行的城市越来越多。

但是, 燃油车也不会一夜消失 。吉利的醇氢发动机、奔驰宝马放缓电动化节奏,都说明这个市场还有一定空间。我个人判断,未来燃油车可能会占据30-40%的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特定用车场景。

因为老婆怀孕了,最近我也在考虑换大车,纠结于燃油和新能源之间。试驾了几款车型后发现, 对于我这种经常跑长途的用车需求,燃油车确实还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最后想说, 这轮燃油车反弹确实出乎意料,但改变不了电动化的大趋势 。合资品牌能守住多少基本盘,关键看接下来的新能源转型速度。留给传统燃油车的时间窗口可能真的不多了。

你们觉得这波燃油车回暖能持续多久?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