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如今这个年代,表面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汽车行业,其实每天都像在烈火中锅煎一样,充满了激烈的拼搏和考验。
可能有人会觉得奇怪,为什么车企总是那么着急,感觉只要慢一点就会被甩在后头似的,像是赶时间似的。
你看嘛,这帮车企非得死拼销量,连降价、亏点钱,甚至搞点热度上榜都不在乎,就是为了在市场上抢占先机,怕落后了被别人甩开步子。
有时候,淡然面对,反而可能真的会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车企的担忧啊,并不是因为他们贪心,而是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销量不光是个数字,更像是生命线般的重要。
制造业的法则既冷静又无情,汽车圈里,这种冷酷感尤其突出。
大家习惯叫它“规模效应”,其实不仅仅是经济学里的公式那么简单,而是在车企头顶时刻悬着的一把刀子。
1914年,福特引进流水线生产T型车,价格一下子从825美元降到360美元,后来最低甚至只卖260美元,但销量却像火箭一样猛冲,直接冲到了1500万辆。
虽然看着降价像是赔本赚吆喝,不过实际上福特赚得盆满钵满,这就是规模经济的威力。成本缩减和销量增长之间那条看不见的曲线,踩住了它,就能活得好,踩不上,就会遭殃。
1959年,有两位英国学者算过一笔账:当年产量从1000辆增加到50,000辆时,每辆车能节省大概40%的成本。
他们还提到,要想真正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好处,一款车每年的产量得在20万到30万辆左右,这个规律到现在依然适用。
有媒体开门见山地说,新能源整车厂年销量没达到36万辆,那规模效应就甭想真实现。说得再明白点,这差不多就是条生死线了。
看看国产新势力们,能真正迈过去的也就几只手指头数得过来,这也就能理解为何他们表面风光得不得了,实际背后却忐忑不安,夜不能寐,日夜不停地赶路。
重资产、长链条,这可是汽车行业深深烙在骨子里的特点,造车和开网店完全不一样,前期投入动不动就得百亿左右,要搭建好产线,还得靠规模效应来消化那些赌注。
要是销量没达到那门槛,车企就进退两难:价格定得太高,根本没竞争力;价格太低,又得亏本撑着,所以在销量这方面,他们不能太放松。
这也就带来了我们看到的另一个情况,销量一旦掉下去,企业就像掉进了个没人能拉得上来的深坑。
现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就像一场“达尔文式”的淘汰赛在上演。
梅赛德斯-奔驰的老总康林松说,如今的车市竞争,就跟达尔文说的适者生存一样。
七年间,已有四百多家车企倒闭或退出市场,这些冰冷的数据告诉咱们:拼杀激烈才是家常便饭。
销量一旦掉了头,车企很容易陷入个死循环,买家看着某牌子卖得差,就更不敢下手,结果销量越跌越惨。听着虽狠,但这市场就是这么现实,合资品牌尤为明显。
从2017到2018年期间,他们在中国市场达到顶峰,但此后每年都在逐步下滑,法系车几乎看不到身影,韩系和美系车的情况也差不多,销量的下滑就像中了毒一样,根本没有办法扭转过来。
更让他们烦恼的是库存问题,不管是整车还是零件,库存都堆得满满的,资金像被冻结成了一块冰,动弹不得。
产线停摆成本照样得掏,仓库费用一分没得省,车型一旦落伍,就跟百货商场里过季货似的,没人上心。现在汽车换代快得跟手机似的,库存车基本跟废铁没啥两样。
大众在中国的经历,真是个明证。从2021年起,销量一路下滑,到了2024年二季度甚至有一段时间赔钱了,最终只能在中国和德国裁员来应对。
你会发现,大象似的大众,也难逃销量和利润下滑的困境,更别说那些还没站稳脚的新兴力量了。
但车企不会就此止步,销量一旦下滑,意味着企业难以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供应链也难以保证稳定,更别说让消费者安心了。
一旦信心动摇,就像墙上的一块砖松了下来,整个支架都会塌陷,这就是所谓的死亡螺旋。这种情况下,车企该怎么办?在这场无尽的较量中,他们几乎不用剩下任何招数,全力以赴应对。
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打价格战。降价吧,效果可是立竿见影。比如方程豹品牌,起初瞄准了30到40万这个档次的市场,结果到2024年上半年,销量还不到2万辆。后来他们直接把全系价格降了5万,马上把年度总销量冲到了5万辆。
蔚来也紧跟步伐,直接把100kWh电池包优惠了2万块,新车价格也跟着下调。这种精准调价不是随便来的,是一边安抚老用户,一边拼命吸引新客户。
不过价格大战就像慢性毒药,一旦打起来越发激烈。有些厂商为了维持销量,只得不断降价,而另一些则走起了雇水军互撕的套路,在舆论圈里大打出手,互相黑料猛放,搞得比娱乐圈还热闹。
你见到的,不光是价格的厮杀,还有流量的争夺。比如雷军的发布会,雷军和周鸿祎一红一绿的同框场面,北京车展的直播热闹非凡,大佬们纷纷亲自出场,简直像在搞综艺一样。
中国车市曾经像一场流量的狂欢,但问题是流量和销量可不一样啊。特斯拉一直不缺流量,可到了2024年一季度交付量还是比去年同期少了,流再多也没用,最终还得靠订单来撑场面。
就这么回事,许多车企也开始重新打算自己的路线,宝马在中国把纯电动车的目标降低点,而对燃油车的预期反而提高了,好几家自主品牌也没打算放弃燃油车的技术研发。
他们挺明白的:不能把全部赌在一条路上,得留点退路和备用方案。打价格战能解决眼前的问题,靠流量拼一阵子,但要想长久,还是得在技术和生态上下功夫扎根。
这种多方角逐,其实在悄悄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短时间内拼出个结果,长远来看则是在谋划未来,这也是真实的车企情况。
每天都在刀刃上舞蹈,既要赢得眼下的胜利,也得扛住未来的挑战。
结语
这就是咱们中国车企所面对的窘境。
你会发现,日子里它们总是在拼杀,压价促销、刷榜夺流量、拼命扛库存,你会觉得它们挺着急、挺浮躁的,为什么不能安安稳稳点呢。
但如果你看到背后的规律,你就会明白:这个市场上淡定的人,可能真的会死,销量不是面子,不是数字,而是生存的通行证。
对汽车厂商而言,不奋力一搏,估计就得被时代淘汰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