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每10辆新能源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皖产”,这片土地上聚集着7大整车企业、3000余家零部件厂商,正悄然改写中国汽车产业版图。
2025年前三季度,安徽汽车产量达240.44万辆,超越广东跃居全国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121.63万辆,这意味着全国每生产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来自安徽。
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安徽的逆袭并非偶然。奇瑞、比亚迪、蔚来、江淮、大众安徽、合肥长安、汉马科技七家整车企业形成“战队”,3000余家零部件企业构建了“不出安徽就能造一台新能源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01 逆袭:安徽速度改写产业版图
时间回到2025年初。1-2月,安徽汽车产量已以44.48万辆跃居全国第一。到上半年,这一数字刷新为149.95万辆,安徽正式超越广东,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
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格局的历史性重塑。广东在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上稳坐近十年后,安徽实现了反超。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121.63万辆,占全国比重超过10%。安徽汽车出口量同样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中,就有1辆产自安徽。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在2025年6月的媒体见面会上表示,1-5月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02 矩阵:七大军团的协同作战
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得益于其独特的“整车企业矩阵”模式。七家整车企业各有定位,形成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奇瑞集团主攻出口与混动市场,2024年贡献了全省46.2%的汽车产量和近80%的出口量,连续22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前三季度,奇瑞新能源车销量达58.75万辆,成为矩阵中的出口主力。
比亚迪合肥基地专注于规模量产,从签约到投产仅用10个月,展现出“安徽速度”。合肥比亚迪基地年产能力超95万辆,是矩阵中的规模化制造担当。
蔚来汽车抢占高端市场,其ET9成为全球首款智能电动行政旗舰轿车,也是我国首款搭载“线控转向”技术的量产车型。尊界S800则填补了国内超高端智能电动汽车空白。
此外,大众安徽依托德国大众技术优势,江汽集团、合肥长安和汉马科技也在各自细分领域发力,共同构建了覆盖全系列产品的整车矩阵。
03 生态:产业链的“热带雨林”
安徽汽车产业真正的竞争力,在于其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热带雨林”。
安徽已集聚3000余家规上零部件企业和1700余家后市场企业,形成了从核心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三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到上游材料、中游制造,再到下游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
在蚌埠传感谷,华鑫微纳建成了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月产万片晶圆,已吸引50余家客户,拿到21万片意向订单。这一突破解决了国内新能源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的命脉自主问题。
宣城市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宁国市拥有45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28家。中鼎集团密封件全球市场份额超25%,成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我们联合八部门开展上市后备企业资源摸排,62家汽车行业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资源库,”省委金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安徽正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推动汽车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
04 创新:智能制造的加速度
在蔚来合肥新桥工厂的“黑灯车间”,941台机器人协同作业,98秒完成整车车门安装。供应链协同系统使零部件通过自动化廊道“自己走上”整车生产线,实现库存和物流成本大幅降低。
尊界超级工厂的激光扫描仪每秒采集30万个车身数据点,全自动焊装线运用了行业最全的15种钢铝连接方式。基于华为iDME打造的“数字孪生”系统,每秒采集30万条实体工厂数据,实现制造体系“自我进化”。
安徽将人工智能视为强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奇瑞雄狮智能座舱系统Lion AI智舱大模型依托DeepSeek实现精准语音指令响应;科大讯飞车载语音助手覆盖90%本土车型。
在电池技术领域,安徽布局了半固态、固态、钠离子及氢燃料等多种技术路线。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江淮钇为与中科海钠共同研制的钠电池已成功上车,成为全球首款钠电池量产车。
05 协同:双核驱动与全省联动
安徽汽车产业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合肥—芜湖双核联动”的发展模式。
合肥正全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之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1年的14.5万辆攀升至2024年的137.6万辆,三年翻了近十倍。今年1-5月,合肥市下线华为与江淮百万级高端车尊界S800、蔚来萤火虫等新车型6款。
芜湖则依托奇瑞汽车实现强势增长,2024年贡献了全省46.2%的汽车产量。作为我省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奇瑞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汇聚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汽车“产业森林”。
在“双核”辐射下,安徽各地市依据自身禀赋精准“入链”:蚌埠深耕车载显示、汽车玻璃与传感器;淮北探索陶铝新材料;六安布局氢燃料电池;铜陵、马鞍山聚焦电池材料;安庆发力“三电”及专用车。
这种错位发展、协同共赢的格局,避免了同质化竞争的内耗,形成了全省“一盘棋”的产业生态。
06 未来:智能化与可持续发展
安徽已出台《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遴选推广景区接驳、无人配送、智慧环卫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全省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双向总里程超3000公里,合肥市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首批应用试点城市。
在配套基础设施方面,安徽累计建成充电桩85.8万个,城区基本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电服务圈。乡镇公共充电站总体覆盖率超99%,高速公路服务区实现充电桩全覆盖。“安徽充换电”APP上线运行,全省充换电服务“一张网”正加快构建。
安徽还积极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与沪苏浙共建新能源汽车“4小时产业圈”,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占比30.9%、全球占比超20%,成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极。
安徽的实践印证了一个产业变革规律:在技术迭代加速的时代,没有永远的“第一”,只有不断的“革新”。从“汽势”到“气势”的跨越,本质上是发展理念的升级、战略定力的彰显。
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安徽以“规模筑基、链条铸骨、生态聚气”的三级跃升,实现了新质生产力在省域层面的系统性重大突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