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只要一聊起汽车,很多人都会提到一个现象,就是感觉宝马、奔驰、奥迪这三家德国豪华品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BA,好像突然变得有点让人看不懂了。
尤其是在他们新推出的纯电动汽车上,那设计风格变化特别大,比如宝马那个越来越大的前脸格栅,还有奔驰新车上密密麻麻的标志,总让人感觉有点用力过猛。
不少国外的声音就说,这不就是为了迎合中国市场嘛,觉得中国人就喜欢这种张扬、显眼的设计。
听上去好像有点道理,毕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
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琢磨一下,会发现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BBA最近这一系列的动作,又是发布新车,又是高管之间互相“开炮”,又是忙着给自家产品改名字,背后那股子焦虑劲儿,真不是单单一个中国市场就能解释得通的。
咱们先看看最近都发生了些什么事。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车展上,这三家可以说是把压箱底的宝贝都拿出来了。
宝马展示了他们花了五年时间研发的“新世代”电动车,明年就要在中国生产了;奔驰也拿出了自家卖得最好的车型GLC的纯电版,同样计划明年国产;奥迪一边展示着未来感十足的概念跑车,另一边,和上汽集团合作开发的奥迪E5已经在中国正式开卖了。
这架势,就好像三个平时成绩很好的优等生,突然发现要期末大考了,开始疯狂补课,生怕自己落后。
这种紧张气氛甚至蔓延到了他们内部。
奔驰的设计总监在接受采访时,很不客气地批评了另外两家。
他说奥迪新概念车的中控屏幕太小,不够有科技感;又转头说宝马那个长长的大屏幕尺寸太夸张,还离得远,开车的时候看一眼都容易分心。
这种公开场合不留情面的相互指责,在以前是很少见的。
更戏剧性的是,前阵子还有消息说奔驰和宝马要合作,奔驰准备采购宝马的发动机技术来应对欧洲严格的排放标准。
结果没过几天,奔驰的高管就站出来坚决否认,说这消息是假的,我们自己的技术好得很,用不着别人。
同时,这位高管还宣布,奔驰以后不打算用“EQ”这个名字来命名电动车了,因为觉得名字太长,跟燃油车也分不清,以后就直接叫“电动版”的什么什么车型,简单明了。
你看,又是急着推新车,又是互相看不顺眼,又是忙着改名换姓,这一连串的动作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我们很急”的味道。
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想,他们这么着急,肯定是被中国的电动车企给逼的。
但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就会发现这个结论下得有点早了。
就拿今年8月份的销售数据来说,宝马在中国卖的所有纯电动车加起来,一个月还不到3400辆;奔驰更少,几款电动车加起来总共卖了不到900辆;奥迪的纯电车型销量甚至没超过400辆。
这个成绩,跟我们国内动不动就月销上万的那些新品牌比起来,可以说是不值一提。
这就说明一个问题,BBA在中国的纯电动车市场,其实一直就没掀起多大浪花,他们的销量长期处于一个很平淡的状态。
所以,要说中国市场的竞争是他们最近焦虑的源头,其实有点站不住脚,因为他们在这个赛道上,连真正的威胁都还算不上。
那么,既然不是因为在中国卖不好而焦虑,那他们到底在愁什么呢?
真正的压力,其实来自于他们的老家——欧洲。
欧盟给所有车企划下了一条硬性的“生死线”,那就是到2035年,欧洲范围内将全面禁止销售新的燃油汽车,只能卖零排放的电动车。
这个政策就像一个倒计时闹钟,滴答滴答地响着,让所有欧洲车企都坐立不安。
他们集体向欧盟抱怨,说这个时间太紧了,根本来不及转型。
他们的理由也很现实:欧洲的老百姓对电动车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更重要的是,充电桩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
数据显示,从2020年到2024年,欧洲电动车的市场份额才慢吞吞地从11%爬到24%。
按照这个速度,想到2035年实现百分之百电动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车企们的抱怨,欧盟的态度却很强硬,他们直接拿中国来举例子,说你们看中国,同样是这几年,电动车市场份额从5%一下子飙升到了47%,这充分证明了快速转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你们自己不愿意下力气。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欧洲车企给堵了回去。
眼看着政策的红线一天天逼近,拖延战术又不管用,自家的市场又不给力,BBA这几位昔日的“汽车霸主”还能怎么办呢?
他们只能把目光,齐刷刷地投向了中国。
尽管他们心里清楚,中国的电动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简直是“地狱模式”,但他们已经别无选择了。
因为放眼全球,只有中国市场拥有足够大的消费群体、最完善的充电网络和最高涨的电动车消费热情,能帮助他们迅速提高电动车的产量和销量,完成欧盟布置的“硬指标”。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在这种“含中量”越来越高的BBA。
他们不再是单纯地把德国设计好的车拿来中国卖,而是开始深度地与中国企业合作。
奥迪和上汽集团联手,专门为中国市场打造了奥迪E5,底盘调校是奥迪的强项,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就找了中国的科技公司来做,结果一上市订单就爆了,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
奥迪还和华为合作,准备把鸿蒙系统和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装到车上。
奔驰则和吉利一起搞高端电动品牌,车里的语音交互系统找了中国的思必驰,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跟腾讯合作,未来的新车甚至要用上字节跳动的大模型。
宝马更是早早就和宁德时代捆绑在一起研发电池,现在又和华为、阿里巴巴、Momenta这些中国顶尖的科技公司全面合作,从车机系统到自动驾驶,几乎把能合作的都合作了一遍。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合作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甚至连内部的权力结构都开始向中国倾斜。
宝马的高管在采访中坦言,现在中国团队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新车上搭载什么级别的智能驾驶功能,车机界面怎么设计更符合中国人的使用习惯。
奔驰甚至把一款重要车型——长轴距GLE的开发主导权,直接交给了中国团队,从加长轴距到优化后排座椅,再到定制化的智能科技,都由最懂中国消费者的本地团队说了算。
奥迪更是干脆,直接和上汽合作推出了一个由中国团队主导的、面向中国市场的新品牌。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在说明,BBA这些老牌巨头终于认识到,在电动化这个全新的赛道上,他们过去引以为傲的经验和优势,已经不够用了。
他们必须放下身段,像一个学生一样,来中国学习和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但即便如此,他们心里的焦虑也并未真正减轻。
因为就算他们在中国市场通过合作站稳了脚跟,也未必能在续航、空间、智能化等方面全面超越已经遥遥领先的中国本土品牌。
更关键的是,中国市场再大,也只是一个区域性的“解药”,它能缓解一时的销量之渴,却无法根治全球电动化转型缓慢这个根本性的难题。
那条悬在头顶的2035政策红线,才是真正让他们夜不能寐的根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