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

最近刷到追觅要造车的消息,说实话我第一反应是:啥?做扫地机器人的也要来搞汽车了?这年头是不是只要手里有点技术,都想往车圈冲一把?可你再一看它的操作——8月底刚宣布造车,9月中旬发一款对标布加迪的概念跑车,月底又亮出一台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的超豪华SUV,前后不到一个月,节奏快得像开了倍速。这哪是造车啊,简直是“闪婚”级别的入场方式。

你说它上头吧,确实挺刺激的,毕竟现在新能源渗透率都过半了,再不进场怕真没位置了。但问题是,造车可不是做个吸尘器换个壳子那么简单。你想进的是超豪华市场,那可是金字塔尖里的尖儿,不是光靠PPT和概念图就能支棱起来的地方。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先说这产品定位,追觅一上来就喊出“对标布加迪”“对标库里南”,听着是挺提气,可消费者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这些年多少新势力刚露脸就说自己要颠覆保时捷、干掉奔驰宝马?结果呢?不少已经跌冒烟了,甚至天都塌了。你一个之前连车门都没摸过的品牌,突然说自己要做顶奢SUV,别人第一反应不是真香,而是打脸预备役。

而且有意思的是,追觅嘴上说着“站在中国制造的肩膀上”,转头就把第一个工厂建在德国柏林,还特意挨着特斯拉的厂子,面积比人家大1.2倍。这是想走国际化路线?还是怕在国内被喷得太狠不敢落地?欧洲市场对超豪华车接受度高没错,供应链也成熟,可你一个中国起家的品牌,技术团队、研发根基都在国内,跑去海外从零建厂,管理成本、沟通效率、文化差异哪个不是坑?这不是走路摇头晃脑去装逼,这是背着炸药包跳高——风险太高。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再聊聊技术迁移这事。追觅创始人说了,他们有高速马达、AI算法,扫地机和汽车在智能化上有共通点。这话听着有点道理,可现实很骨感。扫地机撞墙了顶多转个头,汽车要是AI判断失误,那可是人命关天的事。你现在家里的扫地机偶尔还会卡在桌腿中间疯狂打转,甚至把猫粮洒一地当“全屋抛光”,这种容错率放到车上,谁敢坐?

看看前车之鉴——戴森。人家马达技术全球顶尖,电池也很强,当年造出来的电动车据说性能不错,结果成本高达129万,最后项目直接砍掉。为啥?技术能做出来,不代表能规模化、低成本落地,更不代表市场买账。追觅现在还没公布任何三电系统的细节,底盘设计、车身结构更是只字未提,光靠两张酷炫渲染图就想让富豪们排队付款?怕是钱包没打开,就被劝退了。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还有个关键问题:品牌价值怎么来的? 劳斯莱斯为什么贵?因为它代表身份、地位、传承。库里南车主上桌第一个动筷都不用打招呼,那种气场是几十年沉淀出来的。而追觅呢?在家电圈算是小有名气,但在超豪领域,基本等于“老咕噜棒子”级别的新人。你让一个天天研究滤网和尘盒的品牌突然去做百万级豪车,用户心理落差得多大?就像你习惯用小米手环,突然有人告诉你:我们下一款产品是百达翡丽手表,你要信吗?

咱们拿两款竞品对比一下。比如高合,当初也是走高端路线,设计前卫、配置拉满,结果呢?资金链一断,声量立马消失。它的问题在于过度追求“车界网红”效应,忽视了长期运营和品牌信任。再看理想,虽然定位不算超豪,但它稳扎稳打,从家庭用户需求出发,把舒适性配置和燃油经济性做到顶呱呱,一步步积累口碑,这才站稳脚跟。追觅现在走的路,更像是高合+戴森的结合体:野心大、动作快、起点高,但根基虚。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当然,也不是说跨界就不能成功。华为不也没做过手机吗?现在Mate系列照样走路摇头晃脑。可华为的优势在哪?强大的研发投入、成熟的供应链整合能力,还有十几年攒下的技术口碑。追觅有吗?至少目前还没看到足够说服人的证据。

所以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你是想做一个长久的汽车品牌,还是只想借造车炒一波热度?如果真是奔着量产去的,那建议先把战线收一收。别同时推超跑+SUV,别急着建海外工厂,先把一辆车从概念做到量产闭环跑通再说。L2级辅助驾驶能不能稳定运行?车辆悬挂系统调校有没有经验?风阻系数优化到什么水平?这些细节才决定生死。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追觅这波操作,勇气值绝对是拉满了,可汽车行业从来不缺梦想家,缺的是能把梦落地的人。技术可以追赶,工厂可以建,唯独品牌信任,没法速成。

追觅跨界造车,一月连发两款超奢车型,激进节奏引争议-有驾

这样的追觅造车计划,你会考虑购买这款车吗?你觉得这个故事能讲通吗?如果是你,会怎么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