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说来话长。最近真是在油车和电车之间纠结了好久。老实说,我开车十几年了,油车老司机一个,内心偏向油车,但电车的发展速度又让人头疼。你说这年头,谁不想环保又省心?但换油车啥牌子,咱又真心没谱。毕竟这不光是买个代步工具,还有情怀、体验加成。
我手上这辆2015年的别克英朗,真心含泪吐槽一句:以后绝不碰上汽的。底盘固然用镀锌板,锈迹算少,但那操控感和动力延迟,简直让人抓狂。上回朋友修理工说,你这车维修有点烧钱,零件也不算便宜,别说啥‘国产好’,你这就是花钱买烦恼。我心里半信半疑,但事实摆在眼前。换什么牌子呢?这是个更大难题。
先说SUV吧,朋友小王最近买了辆起亚狮铂拓界,开起来挺带劲,底盘扎实,还真有点欧洲车的味儿。内饰科技感强,油耗低,动力又足。他说。而且起亚这几年进步快,我这翻了下相册,之前俩趟旅行他用那车,越野路段表现不错。和我这英朗比,明显舒服一筹。但我总觉得韩系车虽好,还是差点德系车那种厚重感。不过说实话,我也没在起亚上面深入研究过,等下次试驾去体验下。
这让我想起一个老牌老司机的话。他开车三十多年了,说的是:你要稳重、安全,别瞎买小众牌子,尤其是小鬼子车,车轻飘飘,开着不放心。他推荐买美系或者德系车,哪怕贵点也值。安全感不是吹的,车轻薄省油是建立在牺牲稳重和安全的基础上。虽然观点激烈,但有他说这话,我不得不认真对待。只是,德系美系车对我来说油耗又是个现实难题,毕竟出城一次百公里下来,心算油费动辄得800块不止,家里这预算还真得算算再算算。
再说电车,这块我还真没细想过,但朋友里有人买了小米电车,听说性价比挺高,用着还感觉挺省心,我挺好奇这到底是啥体验。不过他们那边充电桩还不够密集,偶尔得绕远路追充电,心里有点没底。销售小李跟我说:电车省心是省心,可如果你常跑长途,一口气跑200公里以下就得停充,不像油车加油两分钟搞定。说实话,这点让我心情有点小郁闷。虽说环保,但生活成本和便利性这块,电车还没完全拿捏住。
最近又听说丰田双擎的口碑不错,混动技术成熟,油耗低开着也稳妥。适合我这种日常使用需求,还能兼顾节油。听起来有点诱人,只是我又有点怀疑,这种混动车到底在真实使用的维修保养上,啥情况呢?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维修成本相较于纯油车确实略高,但也没高太多。
朋友小刘说:你看,买车得看年龄。50岁以下还可以买SUV,超过了,建议换个福特途睿欧或者全顺那类的六座以下车,底盘高,油耗还合理,改装床车也方便,性价比挺高。 我都有点怀疑自己这思路是不是太死板了,看中的SUV是不是也得灵活点考虑。
(这段先按下不表)
扯远了。我还有一个担忧,买车这事儿,尤其是油车,供应链环节复杂,看起来咱就买辆车,实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博弈。我形容它像做饭。油车研发就像烹饪一道要精细调味的菜,每个调料得精挑细选,供应链一环出问题,整道菜味道就变味了。电车就像蒸菜,要的是火候精准,但材料(电池)如果品质参差不齐,最后吃起来口感差,也绕不过啊。
这上汽?对,那真是一个大锅饭。供应链跟研发流程那么复杂,出事了扯皮一箩筐。我这车虽没大问题,体验上就拉了胯。去4S店问了下维修周期,表哥还有点嫌麻烦地说:这车零件回来慢,服务也跟不上。要我说,换车的首要指标绝不能忽视售后,经验教训啊。
我心里还在想,难道买车一定要从情怀和理性里做选择?买车还考虑爱国情怀,买小米电车作为一种选择,还是听老司机的话,买个美系车,再冠以稳重安全?这两条路我都没敢肆无忌惮地走到底。就像我对自己说,油车是传统,大街上开得多的车型像丰田、起亚、福特,这些不容易出问题。但我又想尝试电车的未来感,体验一把所谓高科技。
小计算一下,油车百公里综合成本大约在25-30块,加上保养、保险算个平均,我觉得家用算下来,1万公里年跑量,要花3万上下。电车的话,充电成本便宜不少,可能一年节省了1万左右,但如果充电桩不方便,时间成本和心累也在增加。
再补充一个猜测(样本少,不确定),有说法电车保值率下降很快,3年内可能贬值超过50%,而部分油车保持在40%左右。没亲历过,大家也别当真,但算是供你们参考。
说这么多,中间的逻辑也许偶尔有点跳跃,甚至我自己看着也觉得有点罗里吧嗦。但你们说说,换SUV油车,这套套路里,品牌、车型、安全感、油耗、未来环保,这五个你觉得哪项是最该优先考虑的?毕竟,车除了代步,还关乎生活品质和心情。
最后想说,我刚才翻相册,发现2018年朋友结婚时我们去山里自驾游,发动机声音、底盘反应这些细节当时都记在心里,满满是驾驶体验的影子。换车,或许还能换回那份感觉吧。
你们到底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