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纵深到全球趋势,销量掉队的长城汽车,能否逆袭成黑马
要说最近汽车圈最让人揪心又让人佩服的,还真得聊聊长城汽车。
很多人总觉得中国车这几十年风风火火,靠人口、靠市场规模就能混进世界舞台中心。
但如果只看表面销量和热搜,可能根本没意识到,中国制造现在正经历一场比以往更难啃的“硬仗”。
上世纪改革开放,我们靠着人多、干活拼命,把“造出来”变成“中国制造”。
入世以后,什么家电手机钢铁,全球份额都能刷出好看的数字来。
可真正让人焦虑的,是现在这轮升级——不是光说有多少产量、多少条流水线,而是要凭技术、凭标准、凭全球影响力说话。
回头想想,2019年中美科技摩擦时,我们还在为“芯片断供”夜不能寐;去年华为硬生生顶住了外部压力,才让大家明白,关键技术没在自己手里,规模再大都可能被卡脖子。
中国这波制造业“第三次转型”,其实就是要让“有没有”变成“强不强”。
而汽车行业,正好成了最能体现中国制造水平的“试金石”。
新能源、智能化,表面上是风口,背后却是技术、品牌、供应链的大博弈。
长城汽车这些年,外界看着它有点“掉队”,销量一度滑到二线。
但它没跟风卷营销,也没扎堆打价格战,反倒在魏建军的带领下,提出了一个“油电平等化、泛内燃机化、新能源多元化、战略全球化”的四化战略,说白了,就是谁也不押宝单一路线,反而每条赛道都下苦功夫。
有网友说,“你看比亚迪、特斯拉折腾纯电,长城还在燃油、混动、纯电、氢能‘四管齐下’,是不是太保守了?”可真现实的情况是,不同用户、不同场景,还真需要不一样的技术。
纯电适合城市通勤,混动能顾及节能和续航,重载卡车还是得靠大功率柴油。
长城不是摇摆,而是“全覆盖”,并且像Hi4、Hi4-T这样新混动系统,把“买菜车的油耗”和“越野车的性能”装一个壳里。
说到这,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啥都想要的打法是不是太理想主义?
可你要知道,中国汽车市场变化比谁都快,去年卖得火爆的新能源车,今年可能就被新政策、新补贴卷趴下。
反倒是那些肯耐住性子做技术积累的企业,慢慢等到风口时能厚积薄发。
比如长城的方盒子、坦克系列,原本是小众“硬派越野”,结果偏偏在年轻人群体里火了起来,销量涨幅高达42%,而且混动越野车直接解决了费油的大难题。
当然,长城的野心不止于此。
魏建军亲自挂帅高端BG,说要做中国自己的超跑,还要把中国文化玩进汽车设计里。
坦克500敦煌绿,把敦煌壁画灵感搬到车身上,这种“文化IP+机械美学”的组合,其实已经不只是卖一台车,而是要让中国车有自己的气质、自信和文化归属感。
之前大家还笑中国车只会模仿、抄作业,现在你看看坦克、方盒子、魏牌高端路线,正在逼着合资车和豪华品牌得重新思考怎么跟中国消费者打交道。
但所有的“守正出奇”,离不开底线和定力。
现在汽车圈太浮躁,炒概念、蹭热度、拼配置、玩金融套路,反而容易把正经做事的人挤到角落里。
魏建军说得很实在:不被资本绑架,不搞虚假宣传,不为短期销量透支品牌,更不愿意破坏产业生态。
这种不跟风、不浮躁的“四项不为”,在当前阶段,可能看起来慢,但正好和市场上那种“韭菜割一波就跑路”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回看中国汽车这十年,其实我们见过太多闪耀的暴富神话,也见过不少一夜崩盘的案例。
资本和流量变成了“魔术师”,把本该踏踏实实造车的企业搞得像综艺节目。
可到了风口浪尖,真正站得住的,还是那些愿意耐住寂寞、愿意深耕技术和品牌的人。
长城汽车用这么多年默默耕耘,终于在混动硬派、文化创新、技术多元化等维度打开了突破口。
即便短期销量起落,它也没丢掉方向。
中国制造要从“大”变“强”,绝不是一句口号。
像长城汽车这样既有耐心、又有理想的企业,正是给了行业和用户一个样本:你可以慢一点,但不能急功近利;你可以不按套路出牌,但每一步都得扎实。
或许下一个中国制造的“黑马”,未必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个,而是最能在风浪里坚守初心的那个。
等到有一天,中国车能在全球汽车市场上被叫出名字、被认可为技术标杆,我们或许会记得,正是这一波低调的逆袭和厚积薄发,才真的改变了游戏规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