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电动汽车。这一数字触及该车型总交付量的三分之一,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此次召回源于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存在碰撞风险。小米汽车将通过远程OTA升级免费修复,这已是SU7标准版第二次因软件问题进行召回。此次大规模召回,不仅是单一产品缺陷,更可能引发消费者对L2辅助驾驶技术安全性的普遍警惕,加速智能汽车行业在技术验证、风险披露和监管规范上的自我审视与升级,从而加速行业洗牌和标准重塑。
小米SU7召回事件,无疑给当前智能驾驶的狂热市场敲响警钟。近年来,部分车企过度宣传“自动驾驶”能力,模糊L2辅助驾驶与真正自动驾驶的界限,误导消费者。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王建强指出,智能驾驶技术仍处于发展阶段,车企有义务明确告知技术边界,而非过度宣传。消费者必须保持警惕,将辅助驾驶等同于自动驾驶是致命误区。一旦系统失灵,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例如今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高速上开启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但已引发公众对智驾安全的深切忧虑。
此次召回也凸显了智能汽车行业“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虽然OTA升级提供了便捷的缺陷修复途径,但频繁的“打补丁式召回”正侵蚀着消费者对新势力品牌的信任。2024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车辆1123.7万辆,其中软件缺陷是主要原因,OTA召回次数和涉及车辆数量均大幅增长。这种将汽车当手机迭代的思维,暴露出新势力造车在安全验证上的深层矛盾。汽车软件故障可能致命,这要求车企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而非一味追求速度与迭代。
面对智能驾驶潜在的信任危机,监管部门已迅速行动,为行业划定安全红线。2025年8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该新规明确要求车企在营销宣传中严禁使用暗示“自动驾驶”的词汇,直击部分企业“小字免责”和“营销话术的‘紧箍咒’”乱象。同时,新规强调“安全优先”原则,强制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状态,一旦检测到脱手、闭眼、疲劳等危险情形,必须立即启动警示、限速甚至靠边停车的“防御链条”。
紧随其后,9月工信部再次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该标准针对L2级辅助驾驶,在人机交互、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出关键技术要求,构建了“三重安全保障”。例如,对驾驶员手部或视线脱离系统后,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禁用系统做出明确规定。这些强制性国标的出台,将直接约束小米SU7此次召回所暴露的L2辅助驾驶缺陷,对纯视觉或多传感器融合等不同技术路线的车企都提出更严格的合规要求,加速淘汰那些在技术验证、风险披露和合规性方面存在短板的企业,从而加速行业洗牌。
小米SU7召回事件是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中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所有车企,技术创新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营销宣传必须实事求是。监管部门的介入,将加速行业洗牌,促使不负责任的企业出局,推动真正以用户安全为核心的技术和产品脱颖而出。只有在安全基石上稳健前行,智能驾驶才能赢得公众的长期信任,最终实现其改善人类出行体验的巨大潜能。这场始于“云端故障”的信任危机,将促使行业重新定义智能汽车的安全边界,让“永不妥协的科技”首先学会对生命妥协,共同驶向一个更安全、更负责任的智能出行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