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吉利这么着急把自家的车卖到澳大利亚?这个问题,搁几年以前估计没人会搭理,可现在一辆吉利银河星舰7 EM-i(在澳洲叫STARRAY EM-i)刚一在澳大利亚上市,媒体、KOL都跟着去,三天后就有首个车主拿到车,这速度跟咱小时候红白机发售都不带慢的——这是为什么?
咱先把问题抛出来,国内新能源内卷得厉害,国外就那么好玩吗?中国车企全球化,到底是冲着什么去的,到底能不能玩得转,消费者凭啥要选吉利这车?另外,做汽车这行这么多年,大家其实都清楚一个理儿:卖出去是手艺,扎根下去才是本事。咱就一次聊点实际的。
现在国内新能源车不是都在卷混动、电动和智能化么?吉利直接带着自家的雷神EM-i超级电混技术就杀到澳大利亚,还不是一般的拿几辆试水,是先把“上市即交付”的目标摆出来,这胆气、实力都得有。想想看,这种节奏凭什么?不外乎两点:国内市场练出来的真功夫,还有就是摸清了国外市场的底细。
澳大利亚这地儿,想必大家都懂,右舵,跟我们国内开反了。中国车企几十年来,基本都是造左舵车为主,但现在为了出海,吉利这些大厂直接投入资源研究右舵市场,一上来开局就是两款新能源——吉利银河E5和现在的星舰7 EM-i。您仔细看看数据,吉利E5发布以后销量环比增速超50%,稳居澳洲纯电车市场前三。说句实话,这已经属于强势闯进合资品牌的后花园了。咱换个角度想,澳洲老百姓凭什么信你中国车?便宜是一方面,高科技、高配置,功能拉满又没少什么,这是最大底气。
这还只说到产品,其实,比产品本身更牛的是吉利玩的“体系竞争力”。你说出海,靠一款车闯出来,那太天真。吉利知道,光把车运过去可不够,他们海外的GEELY CARE+服务在澳洲压根就是全球首发,主打一个“以用户为中心”,你出了问题找我,售后、维保一条龙,和本地最主流的金融搞合作,买车也能贷款、能分期,充电桩上的事也想明白了,从家庭到公共都配套齐了。甚至五大港口都有自家的仓储物流,47家经销商门店覆盖了澳洲整个地图。你说,之前合资品牌在这儿混了几十年,也不过就是这些套路。
可是这里有件有意思的事,中国人做生意到底跟外国人不一样。中国企业大部分做事都比较激进,敢砸钱、敢试错,不怕耗时间精力。比如吉利这样子,一开始进澳洲市场不是想着搞高毛利的“小众精品”,而是敢于规模化、体系化切进来。你想,过去谁能想到中国车品牌在国外敢讲“以服务取胜”“上市即交付”的?动真格了,意味着游戏规则要换了。
现在中国车企抢出海,和十年前卖电器、卖手机完全不一样。做车这件事壁垒高,文化碰撞、法规标准、基础设施、售后维修全是门槛。国内Top几家的新能源玩家都试图摆脱价格战,玩差异化、智能化、服务整合,某种程度就是把中国市场杀出来的那套硬底气原封不动输出到海外。就跟武林高手出征,带了一身武艺、不服不行。
咱们再琢磨下,为什么一定要到澳洲这种右舵市场掀桌子?答案其实特简单:中国新能源的本事已经供大于需,国内市场卷到嗓子眼了,销量起来得靠新品,但再拼价格就伤自己。别的不说,哪怕只是把自己做过的事“复制粘贴”一下,放在右舵市场试水,不怕失败,哪怕踩坑也比没搞过经验好多了。进一步说,做成了,那就是打开了另一个万亿级市场大门,不光赚钱,品牌知名度也不是以前能比了。退一步,即使只拿下了中高端的小众盘子,单台盈利也高。
吉利现在在全球搞“多点开花”,一个澳大利亚还只是开头,波兰、印尼、泰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都排上队等着银河星舰7 EM-i登陆。你回头看人家这个布局,你一定能感受到,吉利不满足于躺在中国市场这个温床上了,他们已经把新能源行业做成中国自主品牌的新一轮“走出去”样本。跟当年手机厂商把低端机压到南美、中东、非洲完全俩路子。汽车的品牌溢价高、供应链长、服务重,没人敢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最关键的是,这事不能只靠产品力,本地化运营、服务、渠道缺一不可。不然,能卖几千台就很不错了。中国很多车企有产品,有供应链,有智能化,可真正能把本地化玩转的并不多。吉利敢花大力气、上规模地搞售后、备件、金融、物流,这其实比造一台全球爆款还难。咱们老百姓别看这些细节,真到买车、修车的时候才知道,谁服务好谁才真能长久驻扎。
我在想一个问题,中国现在新能源汽车真的能完全打破外国品牌的壁垒吗?其实没谁敢下死结论,合资老牌子有自己传统用户,政策、税收、用车习惯、品牌偏好全都在。但你像吉利这样,不光喊口号,还能像银河E5那样销量冲到澳洲前三,还能连续推新品、建服务体系,这其实就不是“卖车”这么简单了,算是主动在改写游戏规则。再过几年,当大家习惯了中国车企卖的不只是物美价廉,还有智能科技、售后服务、品牌形象的时候,估计这场“走出去”的变革,影响力会超过任何一个领域换代升级。
你说为啥我们现在有点为这些国产品牌骄傲,不是嘴上说说,而是你看到身边身处海外的亲戚朋友,都不再瞧不起中国品牌的汽车,轮胎、手机、大家电之后,汽车领域正逐渐成为中国制造新的名片。从被质疑抄袭,到把创新、技术、体系都卷了进来,现在说中国车企没实力,没人信了。
但我觉得真正厉害的,不再是咱们有多快出新车,而是敢于直面全球市场,不躲,不坑蒙拐骗,就凭本事和体系跟人家厮杀。就像这次吉利在澳洲的首秀,不做“迅速大卖”的空头承诺,而是“上市就交付”,一点不拖泥带水。其实这是多年摸爬滚打练出来的底气。
坦白讲,哪天我们能像德国、日本这样的汽车强国一样,自信地走进任意国家,给有选择权的老百姓带来真正多元、靠谱的新鲜玩意儿,那才算真正牛气冲天。今天这个局面,只是刚刚起步。不过,这起步步子够大、够稳、够狠。
说到这,其实我想问,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车是越来越牛了,可你自己真到了需要买车、用车那一刻,你会拿国内外品牌怎么选?价格重要还是体验重要?智能化还是传统操控感重要?未来的十年,大家是不是都会重新评估下自己的消费观?敢不敢把信任票投给中国车企?吉利这步棋下得好不好,真正决定权,其实慢慢都落到了咱们自己和全世界老百姓头上。
最后回望吉利这次澳洲之行,你说是孤注一掷还是胸有成竹?我看,两者都不是,是一场大考的提前交卷。以后出海的中国车企,只要有像吉利这样能下决心、肯扎根的,多卷点其实没坏处,只会让车企、让行业、让消费者自己都受益。今天的吉利,做到了让中国品牌真正有资格去和全球对话。是不是绝对领先还得时间去验证,但已经在路上了。前路漫漫,志气不能丢。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