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要造超豪华车了?还点名要服务过劳斯莱斯的品牌来投标!
你没看错,长城汽车最近干了一件让整个行业都瞪大眼睛的事——启动“超豪华车项目”招标,明确要求投标方必须有服务劳斯莱斯、宾利这类顶级品牌的经验。这不是要造“国产库里南”这么简单,这是直接冲着全球顶级豪车阵营去的宣言。一个主打SUV和皮卡的中国品牌,突然要挑战百年奢华殿堂,是野心膨胀,还是早有布局?今天我来扒一扒这背后的设计逻辑、技术底气,以及它可能给咱们普通车友带来的长远影响。
超豪华≠贵,那到底“豪”在哪儿?
很多人觉得,超豪华车不就是贵吗?几百万上千万,买个标呗。但真正懂车的人知道,“豪华”的核心不是价格,而是细节的极致打磨和无声的服务感。
比如劳斯莱斯的“静谧性”,不是靠堆隔音棉,而是从车身结构、轮胎空腔、甚至雨刷摆动频率都做了声学优化。他们的门把手关闭时那声“噗”,是专门调校过的,既不刺耳也不沉闷,像有人轻轻叹了一口气——这种体验,叫“仪式感”。
而长城这次招标,点名要服务过劳斯莱斯的品牌参与,说明他们清楚:想造真·豪华车,光有资金和平台不够,还得懂“贵族语言”。这就像你要学钢琴,最好找郎朗的老师,而不是随便找个音乐学院毕业生。
从“能造”到“会造”:长城的三步棋
别以为长城是突然发疯要冲高端。其实这步棋,他们已经走了十年。
第一步,是技术积累。从哈弗H8开始尝试高端SUV,到WEY品牌的推出,再到坦克300/500建立硬派豪华认知,长城一直在练“豪华肌肉”。尤其是坦克平台,带大梁、三把锁、空气悬架,已经具备了豪华越野车的技术底子。
第二步,是供应链升级。这次招标里特别强调“供应商需具备超豪华品牌配套经验”,说明长城不再满足于国内 Tier 1,而是要引入欧洲顶级配套体系——比如德国的皮革供应商、奥地利的声学团队、意大利的内饰设计工作室。材料可以买,但工艺know-how得“偷师”。
第三步,是品牌心理建设。大家可能还记得,早年国产车拼配置、拼空间,但豪华感总差一口气。为什么?因为豪华不是堆料,而是克制。劳斯莱斯车内按钮极少,操作靠语音和触屏,但每一个按钮的阻尼、材质过渡都像瑞士手表一样精准。长城现在要学的,正是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
真实用户视角:一位宾利车主怎么说?
我特意采访了一位开了五年宾利飞驰的老哥,问他:“如果你看到一辆挂着长城标的大型豪华轿车,你会多看一眼吗?”
他笑了:“说实话,第一反应肯定是怀疑。但如果你告诉我,它用了英国工匠手工缝制的半苯胺真皮,底盘调校请了宾利前工程师,静谧性做到38分贝以下,那我愿意试驾一次。”
他说的关键点是什么?信任的建立,靠的是可感知的细节,而不是LOGO本身。就像当年雷克萨斯刚进美国时,也没人信,但它用“十年免费保养+极致可靠性”打出了口碑。
所以长城这一仗,不能靠营销吹,得靠“让用户摸到方向盘那一刻就明白:这车不一样”。
对比三款竞品:红旗、蔚来、仰望,谁更像“中国劳斯莱斯”?
我们拿目前国产最接近“超豪华”定位的三款车来比一比:
维度 长城(项目未命名) 红旗L5 蔚来ET9 仰望U8
定位 顶级豪华轿车/越野 国宾级行政轿车 科技旗舰轿车 豪华电动越野
动力形式 暂无相关数据 4.0T V8 纯电双电机 增程+易四方电驱
内饰风格 预计英伦手工风 中式古典奢华 极简科技风 未来主义豪华
核心卖点 顶级供应链+手工质感 国家形象符号 自动驾驶+商务生态 极致性能+应急能力
你看,红旗走的是“国家名片”路线,蔚来主打“智能商务”,仰望强调“技术颠覆”,而长城如果真能请来劳斯莱斯级的设计和工艺团队,它的突破口可能是:“纯粹的英式豪华体验”。
这不是拼谁加速快,而是拼谁的车门关闭声更轻、谁的座椅按摩更像真人手法、谁的香氛系统能根据心情自动调节。
一个关键问题:中国人还需要一辆“国产劳斯莱斯”吗?
有人会说,现在都2025年了,还搞这么大排量、这么重的豪华车,是不是逆潮流?
但我想反问一句:特斯拉满足的是“科技精英”的需求,而劳斯莱斯服务的是“传统权贵”的情感。这两种需求能互相替代吗?
举个例子,为什么富豪家里有特斯拉,还会买宾利?因为场合不同。见投资人,开Model S显效率;参加晚宴,坐宾利才显身份。
所以长城这个项目,瞄准的可能不是“大众市场”,而是那极少数但极具象征意义的群体——他们需要一辆能代表中国工业巅峰的“国车”。就像当年奔驰之于德国,雷克萨斯之于日本。
而且别忘了,超豪华车虽然销量小,但它是品牌的“灯塔”。它能反向带动整个品牌的技术下放。比如坦克平台如果吸收了超豪华车的NVH技术,那以后十几万的坦克300也能更安静、更高级。
智能化怎么搞?传统豪华与科技的“平衡术”
这里有个矛盾:传统豪华讲究“机械感”和“手工温度”,而现代智能又强调“全触控”“全语音”。怎么平衡?
参考宾利最新的 EXP 100 GT 概念车,它用了AI助手,但界面是隐藏式的,只有你需要时才浮现;方向盘是木质的,但内置了生物识别传感器。
所以我认为,长城的超豪华车不会搞“三块大屏+语音不停应答”那一套,而会走“隐形智能”路线——比如:
语音助手只在后排右侧开启(尊重司机专注驾驶)
空调出风口用旋钮控制,但内部风向由AI自动优化
座椅调节保留物理按键,但记忆模式通过人脸识别自动加载
科技不该打扰宁静,而应成全宁静。这才是顶级豪华的智能化逻辑。
安全与操控:豪华车的“底线”不能破
很多人以为豪华车就是软绵绵的“沙发车”,其实顶级豪车在安全和操控上极其较真。
以劳斯莱斯为例,它的车身刚度极高,碰撞测试远超五星标准;虽然自重超2.5吨,但转弯半径比很多SUV还小,靠的是后轮转向+空气悬架协同控制。
长城若想对标,必须在这两点上“死磕”:
主被动安全:预计会搭载最新一代L3级辅助驾驶(高速路段可脱手),并配备全方位气囊+高强度铝合金车身。
动态调校:大概率会请欧洲底盘调校团队(如英国Ricardo或德国AVL)参与,确保“船行水面”的平稳感,而不是“开船”那种晃动感。
我打个比方:普通车避震是弹簧床垫,豪华车是水床——都能缓冲,但后者更均匀、更无感。
最后聊聊:这项目能成吗?
坦白说,难度极大。全球近二十年,几乎没有新品牌成功打入超豪华阵营。阿斯顿·马丁靠007情怀,特斯拉靠颠覆式创新,而长城要靠什么?
我认为,它的机会在于两点:
中国市场对“新国货”的情感认同正在上升。就像李宁、波司登重新定义国潮,长城有机会用“东方待客之道+西方工艺标准”打造新豪华范式。
电动化给了后来者机会。传统豪华品牌在油车时代积累的优势(V12发动机、8AT变速箱)在电车时代被部分归零。现在拼的是平台、智能、用户体验——而这正是中国品牌的强项。
当然,挑战也明显:品牌认知需要时间,用户信任需要积累,工艺稳定性需要验证。
所以,各位车友,我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如果你有一辆“国产劳斯莱斯”,你希望它是什么样子?是应该完全复刻英伦风格,还是融入更多中国元素(比如山水意境内饰、太极底盘调校)?你会为这样一辆车买单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我会一一回复。顺便说一句,据说长城内部给这个项目起的代号叫“昆仑”,寓意“万山之祖”——野心不小啊。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