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李想在社交媒体立下军令状:“9月理想i8交付保底8000辆,死磕1万辆!”
话音刚落,理想汽车内部火速行动——8月14日,正式宣布撤销今年3月刚成立的东、西、南、北、中“五大战区”,改由总部直接管理全国23个区域。
原中区负责人韩希回归销售业务负责人岗位,直接向总裁马东辉汇报。
从“放权战区”到“总部直管”,这场五个月内的第三次销服体系大调整,只为全力押注理想首款纯电SUVi8的生死战。
今年3月,理想汽车将全国26个销售区域整合为五大战区,经营权下放至各区负责人。
这一策略本意是激发区域灵活性,却暴露出资源分配不均的硬伤——原总部中台支持团队被分散至各大战区,导致非核心区域资源匮乏,甚至出现大区间“抢单”的内耗。
一位内部人士直言:“除了中区,其他战区连基础流程都得临时搭建,战斗力大打折扣。”
短短五个月后,理想选择推翻这一模式,回归2023年验证成功的“省区制”:全国23个区域由总部垂直管理,合并小省份以提升效率。
伴随架构调整,两名关键人物被推至前线:
韩希:2016年加入理想的老将,今年3月前曾任销售业务负责人,此次从中区负责人回归原职;
范辰杰与冯威:分别执掌新成立的销服运营部与市场营销部。前者出身汽车之家数据业务,擅长用户画像分析;后者为前懂车帝商业化线索运营负责人,精于流量转化。
目标极其明确——将总部资源精准输送到门店端,8月20日前完成体系切换,为i8交付扫清障碍。
销服体系剧变的导火索,正是理想i7上市后的市场冷遇。
7月29日,理想i8以Pro(32.18万)、Max(34.98万)、Ultra(36.98万)三款配置亮相,主打“纯电六座SUV”概念。
但用户反馈迅速泼来冷水:98%的订单集中在Max和Ultra版本,起售价最低的Pro无人问津。
更尖锐的吐槽指向配置设计:“冰箱彩电”作为理想招牌,在Pro版竟未标配且无法选装;智驾芯片从Max版的英伟达Thor-U缩水至地平线J6M,续航也分670公里和720公里两档,决策门槛过高。
上市仅一周,理想港股股价下跌,单周销量仅5300辆,其中i8贡献不足140辆。
8月5日,李想果断“砍刀”:
全系取消Pro/Ultra,仅保留Max单一版本;
售价降至33.98万元,标配97.8度大电池(720公里续航)、英伟达Thor-U芯片、铂金音响、冰箱;
后排娱乐屏改为1万元选装,原Ultra用户实际节省2万元。
“这次调整纯粹是用户教的,”李想公开回应,“98%的人用订单投票,我们只是听劝。”调整当日,i8单日订单量暴涨至前一天的3倍。
配置争议刚平息,李想又抛出一个更激进的目标。
8月13日,他宣布:“工厂正满负荷运转,9月底前保障8000台i8交付,并向1万台发起挑战!”这一表态直接绑定国庆假期购车需求,意图借黄金周冲量。
但现实阻力不容小觑:
产能压力:i8首批交付定于8月20日,从生产到交付仅40天;
舆论风波:近期i8因碰撞测试争议遭质疑,理想法务部称将追责“有组织的负面评价”;
销量颓势:7月理想整体交付量30731辆,同比暴跌40%,环比下滑15.29%。
李想甚至因频繁“感谢用户”卷入风格争议。网友质疑其模仿小米雷军,他委屈回应:“车主掏40万真金白银支持,难道不值得感谢?”
理想i8背负三重使命:
纯电战略的试金石:理想2025年纯电车型销量目标12万辆,i8是主力担当;
价格护城河:调整后i8以33.98万标配豪华配置,直面乐道L90(29.9万起)、小鹏G9(28.9万起)的围攻;
挽回市场信心:年内理想股价腰斩,亟需一款爆款提振资本预期。
为匹配野心,理想同步升级智能化武器:全系标配VLA司机大模型,可响应“靠边停”“找最近星巴克”等自然指令,8月20日交付时同步激活。
眼下,理想所有资源正向i8倾斜:
供应链:三款配置变一款,简化生产线但考验零部件储备;
渠道:总部直管23区域,避免内耗并加速资源下沉;
营销:新设部门专攻流量转化与用户分析,精准锁定家庭用户。
成败倒计时已启动——8月20日首批交付是开端,9月破万则是生死线。若成功,i8将成为首款单月破万的国产纯电六座SUV;若失败,理想的纯电转型或将陷入漫长寒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