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跟广汽签了个十年合作协议。听上去挺牛的,但仔细琢磨,这种大合作到底能带来啥?咱们别光看新闻稿,得扒点实际的干货。
先说电池问题。宁德时代年产能已经达到了2TWh级别,这数字绝对震撼,普通消费者理解很难。啥意思呢?差不多能给几百万辆车配电池。可这规模背后,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才真刺激。举个简单的例子:开发一块新电池,不光是材料上得创新,还得保证这块电池能在广汽的车型里吃得开,不会轻易出问题,成本也得控住。这像是婚姻匹配,你喜欢跑得快,他又得省油,双方都得让步。这种磨合耗时耗力。
我跟一个广汽的老研发聊过,他说新车型用的电池模组,往往试了不下十几版,改到满意为止。说白了,就是一次次杀价+适配的过程。宁德时代这边虽然掌握了电池核心技术,但面对不同车企,有时也得退让。别以为大厂就能把控一切,实际情况复杂多了。消费端看着一辆车几万块,供应链上那点料能差多少?其实影响挺大。电池成本占整车40%左右,车企能省1%成本,利润就多了几百万。
另外广汽这次十年协议,不光是电池买卖那么简单。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觉得更核心的是联合创新。两边研发团队开始共享数据,尝试联合开发新的电池技术,比如提升低温性能和充电速度之类的。这影响的,是车型对电池的适配优化,不是简单拼拼电池好坏。做过研发的都知道,这过程很磨叽,随便一个小改动都得回炉重造,对供应链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提供给最终用户的体验,说不定几年后就不一样了。
说到这里,得承认我起初以为这种大厂合作会立竿见影,毕竟资源和技术都整合了嘛。现在回头看看,有点太理想化了。毕竟影响一辆车成本的因素多得数不清,单靠电池端推动升级,需要时间沉淀和大量试错。买车的张跟我吐槽过,去年买的广汽新能源,充电体验还不如隔壁同价位的比亚迪。这或许就是因为新品还没完全打磨成熟。
然后,我顺便算了个粗略数字:如果宁德时代能够帮广汽把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照这个幅度,单车轻量化和续航增长幅度大致是7%-8%。广汽如果做到了,市场竞争力提升应该明显。但这需要整个供应链同步升级,原材料采购、模组装配、软件调试都得跟上速度。结果不是说说而已,需要实际落地。
有趣的是,从市场角度看,广汽的新能源车型,特别是传祺GS4新能源最近销售数据(样本少,估算)在逐步增长,但增长态势跟竞争对手比如长安新能源、比亚迪差还是有点距离。动力电池性能升级能否直接转化销售提升,尚且存疑。且不说消费者有多敏感电池品牌,有些更看重车内舒适性和售后服务体验,这也是现实。
话说,广汽内部的销售小林跟我开玩笑:这合作协议说不定就是考验我们销售的耐心,别一股脑把客户推荐到新动力产品上去,反而要慢慢培养认可。她觉得,消费者对电池品牌没有特别直观感知,这还是个幕后英雄,但买车心理学早被布局得明明白白了。市场终归是个耐不住性子的地方。
突然想到,宁德时代和广汽这边的联合研发,未来是否会推动更多车型支持快充?这一块我倒没详细问过,但猜测(不确定)很可能是合作重点之一。毕竟在续航焦虑降低的快充体验也成了提车说服力关键。话说回来,快充大幅提升意味着供应链对冲击也极大,电池寿命、热管理等问题不是一两个月能解决的。
这让我联想到朋友王工在一家外资电池厂的经验,他说:我们经常碰到客户一时要求太多,高性能和低成本根本矛盾,不配合的就是零和博弈。这画面太熟悉了。宁德和广汽的十年大合作,可能就是为了避免这种零和,让双方共赢。但执行起来有多挑战,我心里其实打了问号。
对了,回头提一嘴,研发过程还有个常见坑,就是软件匹配问题。你看车企和电池厂商合作,硬件可以说得明明白白,软件层面就复杂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新能源车明显续航参数夸张,可实操体验一般。我之前以为这是品牌溢价,实际是供应链里软件算法没对上号。
楼上邻居有个开广汽新能源小白的,跟我抱怨过说充电时有时候显示不准确,续航缩水吓人。虽然我觉得这主要还是技术瓶颈和软件调优问题,跟合作协议没啥直接关系,但确实是终端用户最关心的细节。
讲回供应链,宁德时代十年合作的背后,更像是一场长期情感培养,电池厂和车企像老夫妻一样,靠不断磨合来持续解决各种突发矛盾。算计就算计,长期下来效率会明显提高,成本也会降。相当于车企供应商列表里不折腾的那个宝。广汽想切入更多细分市场(数码科技爱好者、准电动代步族),电池升级无疑是核心。只是这布局,跟小白买车当下体验,有点时差。
你觉得普通购车用户会关注这类战略合作吗?还是就关心开起来怎么样,充电快不快,电池耐不耐用?毕竟电池是新能源车的心脏,但这个心脏好不好,普通人得摸着感觉出来,不是新闻稿写两段字那么简单。未来十年里,宁德时代和广汽的这份合同到底能挖掘多少实惠,还真得时间给答案。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一个细节:有没有可能这种年度采购合同,会随着市场变化灵活调整?毕竟新能源车市场不是一条直线,有起有落,供应链上的突发事件也不少。合同条款中,双方留了多少活路?这些没公开,我倒是挺好奇。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你们怎么看?这种大厂合作,是不是得让供应链透明度更高?还是根本没必要,消费者应该关注的还是车到底好不好开?欢迎吐槽。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