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不是又点错了科技树?继氢燃料后,他们最近又祭出了“无线充电道路”——让车在路上行驶时边跑边充,时速60公里持续补电,官方宣称:有了它,未来电动车将再无续航焦虑。听起来像极了科幻小说,但我第一反应是:这是不是日本科技树发展史上的又一段“谜之自信”?
仔细回顾,每隔几年我们就能见到日本人独特选题。比如十几年前,全球主流车企排队狂奔锂电池赛道时,丰田却为氢燃料All in,还给自家氢燃料车取名Mirai(“未来”)。彼时他们意气风发,把希望押宝在“下一代能源”上。然而时至今日,能见度最高的氢站还比米其林餐厅稀有,真正有氢的地方,比真爱还难寻。氢能本身没有错,是“加氢”成了卡脖子的死结。产业那端一片欢腾,这端却“断气”,最后沦为一地鸡毛。
锂电阵营则卷疯了。比亚迪、特斯拉蔓延全球,国产新能源天天变天花板,顾客们早就做好功课,从LFP到三元锂,连烧烤摊老板都能聊两句。这大潮之下,氢能一边愈发孤独。
然而科技执念说放就放?日本人这次又造新活——无线充电公路。原理其实不难懂:道路下埋一排线圈,电动车底部也带线圈,两者电磁感应,行驶过程中自动充电。乍一看,这就像把全国公路打上“持续回血buff”,让充电焦虑消散于无形,甚至不用下车点根烟,电量就补齐了。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我们拿冷静的目光盯一盯:
首先,这套方案的最终账单谁来买单?搞一条无线充电公路,不是路上多铺根电线那么简单,需要全线掘地重装、埋入昂贵装置,更别提维护——甚至一个拉链裤兜都会让电磁场出问题。如果要实现全国覆盖,哪怕只做个东京到大阪的高速,预算如天女散花;后续维修更是天荒地老。谁愿意为那每年几次的“边跑边充”体验埋单?
再说神秘的“充电效率”。目前60公里时速能无线充上,看起来不错,但感应式充电远不如导线实打实送电靠谱。可以想象成用弹弓喂馒头——虽然进嘴了,但效率低、损耗高,跑得快了还掉一地。时速上百的高速公路,线圈都来不及建立稳定共振,你已经“电还没感应全,人已到服务区”。
此外,日本汽车产业分家成习惯。丰田、日产、本田各玩一套,无线充电接口标准如果依旧各自为政,不兼容就是新笑话一则。万一将来特斯拉入局,东西又是“外语”,现场画风立刻变成“国际比拼·谁家不插电大赛”。
有朋友追着问:60公里说能充,高速呢?真超速开起来,是不是会变“路过拍拍电”?现实是,无线充电里的线圈像长距离“贴脸”,才有最大能效率。你手机放在无线充电宝上拔一拔、离一离,试试还能不能充,能不能叫外卖?
而且电缆埋地下,除了给车充电,还有个“送命题”:重车高速压弯线圈、风雨腐蚀、突发故障,维护难度飞天。最后可能变成“低速微补、应急小用”,发光发热的只是城市短途接驳、园区巡逻、堵车时段。想让大规模长途靠它边开边满电?恐怕多半只能活在PPT。
那日本人怎么会一而再点“奇葩科技树”?答案并不复杂。日本科技文化里,“偏执”是常态——哪怕不被市场看好,也要砸资源去试错。他们的经典成功,正因十年如一日死磕——比如丰田混动,最初饱受白眼,如今全球标配;蓝光碟被嘲“烧钱”,现在成高清标杆;本田飞度当年被骂土味买菜车,今天加价抢着买。无线充电公路,看似天方夜谭,也许就是以后某国基建的新标准。高门槛的支线,偶尔拿下主线掉落的宝藏剧情。
归根结底,日本人的路,大多不像主流。别人觉得跑偏,也许只是他们提前走了另一条路。科研和冒险一样,有人成为行业笑柄,也有人偏执成就传奇。我们在围观和吐槽之余,或许也该放宽视野,承认所有异于主流的探索都是宝贵的。至少,在新能源都要“卷到地底下”的世界,还有人肯回头翻掘荒路,未必不是未来的铺路石。
所以,与其说日本人点错树,不如说他们爱种支线。偏执者,总有资格被后来人尊敬和观察。真理和笑话,经常就隔一棵树的距离。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