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运空铁联运:基建整合为核心的效率升级路径

货运空铁联运:基建整合为核心的效率升级路径-有驾

清晨六点,复兴 D2B 型货运动车驶入郑州新郑机场货运专用站台,车厢内的电子元件通过轨道式装卸机器人直接转运至机场货运库,1.5 小时后便装上飞往广州的航班 —— 这一 “铁路 - 机场无缝衔接” 场景,正是货运空铁联运基建整合的典型成果。随着《推进 “空铁联运” 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2025—2027)》落地,以 “空铁共用货场 + 铁路直连机场” 为核心的基建整合,已成为突破货运周转瓶颈、重塑物流格局的关键抓手,其目标直指构建高效、经济、协同、可靠的现代货运网络。

基建整合的核心路径:从 “物理衔接” 到 “功能协同”

货运空铁联运的基建整合并非简单的硬件叠加,而是通过 “空间布局优化 + 技术标准统一 + 流程深度适配”,实现铁路与航空货运设施的 “一体化运作”。当前已形成 “双节点支撑、多模式覆盖” 的成熟路径,核心围绕空铁共用货场与铁路直连机场两大载体展开。

路径一:空铁共用货场 —— 区域集散的 “中转枢纽”

空铁共用货场的核心价值是解决 “短途集散 + 预处理协同” 问题,其建设重点在于 “功能复合化” 与 “设备标准化”:

空间布局融合:参考天津西站 “货运区 - 航空服务区” 邻接模式,共用货场需规划 “铁路到发区、货物预处理区、航空转运区、临时仓储区” 四大功能分区,且各区间距不超过 500 米,通过传送带、轨道式穿梭车实现内部无缝转运。如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共用货场,将铁路站台与航空货运安检区直接连通,#货物从列车卸下到完成航空安检仅需 20 分钟,较传统分散布局缩短 1 小时。

设备标准统一:强制采用 “1.2 米标准货运托盘”“ISO 标准集装箱”,配备兼容铁路与航空的装卸设备 —— 如太原武宿机场共用货场引入的 “双模装卸机”,可同时适配铁路货运列车的敞车、棚车与航空货运的集装板,设备切换时间从 40 分钟压缩至 5 分钟,2024 年该货场联运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 65%。

预处理功能前置:在共用货场增设航空货运预处理环节,如贴标、打板、冷链预温等,避免货物进入机场后二次操作。青岛胶东机场共用货场专门设置 “航空打板区”,货运动车运来的生鲜货物在货场完成预冷与集装板组装,直接通过专用通道送入机场货舱,减少机场货运区占用时间 40%。

路径二:铁路直连机场 —— 零距离转运的 “突破工程”

如果说共用货场是 “区域纽带”,铁路直连机场则是 “核心动脉”,其建设聚焦 “物理直达” 与 “流程贯通”,目前形成三种成熟模式:

地下隧道直连模式:适用于新建大型枢纽机场,在机场规划阶段同步建设货运铁路隧道,实现 “铁路 - 机场地下货运站” 直接衔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货运隧道全长 3.2 公里,货运动车可直接驶入机场地下货运中心,货物通过垂直升降传送带 5 分钟抵达机场货运区,省去传统 “高铁站 - 公路短驳” 环节,周转时间缩短 1.5 小时,2024 年通过该隧道转运的货物占机场货运总量的 28%。

地面专用线接入模式:针对既有机场改扩建,将既有铁路支线改造为货运专用线,直接引入机场货运区。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陇海铁路 - 机场专用线” 全长 8.5 公里,货运动车可停靠在机场专属货运站台,通过轨道式机器人完成集装箱装卸,单箱转运时间从 25 分钟压缩至 8 分钟,2024 年该专线货物周转效率较公路转运提升 40%。

改扩建适配模式:对小型机场或货运量中等的枢纽,通过改造机场周边既有铁路联络线,实现 “铁路 - 机场货运库” 轨道对接。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改造既有铁路联络线 1.8 公里,将货运动车轨道与机场冷链库直接连通,冷藏集装箱从列车卸下后通过专用轨道滑入冷库,货物损耗率从 3% 降至 0.8%,冷链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 52%。

路径三:跨设施协同 —— 基建网络的 “联动机制”

单一基建节点难以发挥最大效能,需通过 “共用货场 + 直连机场” 的联动,形成 “区域集散 - 核心转运” 的双层网络:

空间联动:以铁路直连机场为核心,在周边 100-200 公里范围内布局 3-5 个空铁共用货场,通过货运动车形成 “1 小时集散圈”。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以机场直连铁路为中心,在宝鸡、渭南、铜川布局 3 个共用货场,周边城市货物先汇聚至货场完成预处理,再通过短途货运专线直运机场,2024 年该网络货物周转量同比增长 72%,辐射范围从 200 公里扩展至 800 公里。

流程联动:建立 “共用货场 - 直连机场” 的统一安检、统一调度机制。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推行 “安检双向认可”,货物在共用货场完成安检后,数据实时同步至机场系统,无需二次查验;同时通过 “智能调度平台”,根据货运动车抵达时间提前调配机场装卸设备,设备闲置率下降 28%。

基建整合的主要目标:四大维度构建货运新体系

基于上述路径,货运空铁联运基建整合的核心目标可明确为 “效率、成本、网络、韧性” 四大维度,且均需通过可量化指标落地:

目标一:效率提升 —— 实现 “零距离、快周转”

核心指标:货物跨方式转运时间较传统模式(铁路 + 公路 + 航空)缩短 50% 以上,空铁联运全程时效提升 30% 以上。具体而言,铁路直连机场场景下,货物从列车抵达至装上航班的时间控制在 2 小时内(如郑州新郑机场已实现 1.5 小时);空铁共用货场场景下,货物从列车卸下至完成航空预处理的时间控制在 1 小时内(如天津西站共用货场已实现 45 分钟)。

支撑措施:通过 “轨道直接对接” 消除二次搬运,通过 “一次安检” 减少流程损耗,通过 “设备标准化” 提升装卸效率,最终实现 “货物不落地、流程不中断” 的高效周转。

目标二:成本优化 —— 降低 “转运、设施、管理” 三重成本

核心指标:跨方式转运成本降低 30% 以上,基建设施利用率提升 40% 以上,管理成本降低 25% 以上。例如,铁路直连机场可省去公路短驳费用(每公里每吨货物成本约 0.8 元),郑州新郑机场专用线每年为货主节省短驳成本超 2000 万元;空铁共用货场通过设备共享,设施利用率从 55% 提升至 80%,单位货物设施成本降低 35%。

支撑措施:通过 “设施共用” 减少重复建设,通过 “流程简化” 降低人工与管理成本,通过 “批量转运” 摊薄单位运输成本,实现货运全链条降本。

目标三:网络协同 —— 构建 “全国覆盖、区域联动” 的货运网络

核心指标:到 2027 年,全国 30 个大型航空枢纽机场实现铁路直联,50 个区域枢纽机场配套空铁共用货场,形成 “6 轴 7 廊 8 通道” 为骨架的空铁联运基建网络,覆盖全国 80% 以上的地级市,中长距离货运空铁联运占比提升至 15% 以上。

支撑措施:结合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规划,优先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区域布局基建节点,通过货运动车串联形成网络,实现 “高铁集货、航空散货” 的协同运作。

目标四:韧性增强 —— 提升 “应急、抗风险” 能力

核心指标:极端天气(如暴雪、台风)或局部运力紧张时,货运空铁联运应急响应时间控制在 4 小时内,货物滞留率低于 5%。例如,2024 年郑州暴雪期间,新郑机场通过直连铁路紧急调运 500 吨航空燃油,保障 32 架货运航班正常起降,应急转运效率较公路提升 3 倍。

支撑措施:在基建规划中预留应急通道(如大兴机场隧道设置应急装卸口),建立 “共用货场 - 直连机场” 的应急调度机制,通过多节点备份提升网络抗风险能力,确保货运链条不中断。

基建整合的保障:标准与技术的 “软支撑”

基建整合的落地需 “硬件 + 软件” 同步推进,核心在于标准统一与技术适配:

标准统一:制定《货运空铁联运基建技术标准》,明确铁路与航空货运设施的接口标准(如轨道间距、装卸设备接口、安检标准),避免 “各建各用” 的兼容问题。目前,国家铁路局与民航局已联合发布《空铁联运货运设施接口规范》,统一了 12 项关键技术指标。

技术适配:引入智能技术提升基建运营效率,如在共用货场部署 AI 调度系统,实时匹配货运动车与航空航班;在直连机场应用 5G + 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全程追踪;通过区块链技术确保安检数据、货物信息的跨系统共享,避免数据断层。

从 “单点衔接” 到 “网络协同”,货运空铁联运的基建整合正推动我国货运体系从 “分散低效” 向 “集约高效” 转型。以 “效率、成本、网络、韧性” 为目标,通过空铁共用货场与铁路直连机场的协同建设,不仅能破解货运周转瓶颈,更将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优质的物流服务,助力中国物流迈向全球竞争力第一梯队。

#空铁联运枢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