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

价格战,这三个字最近在中国汽车圈内已经成为烫手山芋,谁碰谁焦头烂额。各家车企降价甩卖的速度,堪比双十一的电商大促。厂家在赔本赚吆喝,消费者还在默默观望,生怕一步错全盘皆输。你以为薅到了羊毛,其实只是被安排坐上了下一波涨价的气球。

隔壁日系品牌已经放风了:中国的价格战一结束,必然迎来价格报复性反弹。合资品牌要拉面子,新能源品牌更不好当慈善家。其实答案早已藏在一系列行业细节里:4S店销售的提成越削越薄,以前三辆的收入,如今卖十辆都比不过;修车师傅抱怨配件缩水,刹车片薄了,雨刮半年裂,车主还一脸懵懂地说“这不是降本增效嘛。”你看不见地方的钱都悄悄省了,羊毛当然出在羊身上。

再往上游看,动力电池成本不降反升,碳酸锂去年低谷15万一吨,如今又反弹到25万,稀土磁材三个月涨四成。这些东西都是车的核心,没有了它们,新能源还怎么继续吹风口?厂家不是活雷锋,赔钱赚吆喝是有底线的。现在毛利率能撑到15%的上市车企,全国也就三家,而且有的还得靠出口退税续命。剩下的全靠资本输血,连车机流量都要计划收年费,苦不堪言。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资本市场反应最灵敏,最近整车企业股价渐渐反弹。投资人们心里明镜似的——价格战快到头了,谁能熬最后,谁就能肆无忌惮把价格抬回去。别忘了手机行业怎么卷死对手的:当年某米拉低行业均价,等对手熬死差不多开始涨价,用户哭都来不及。

二手车商比市场更真实。他们收准新车,等价格拐点反手一卖,稳赚差价。一位车贩朋友直言:越到临近价格结束的时候,手上的货只留不卖。“比去年收价低三成,就是给后面涨价留空间。”那些真金白银砸进来的,没一个是傻子。

对消费者来说更刺激。眼下捡个便宜确实爽,但过两年修车或者续保时,你会感受到配件涨价、服务缩水的压力。主机厂都在默默更换供应商,零件越来越次。水温慢慢升高,被当煮青蛙的还以为泡温泉。真留到下一个消费节点——比如三年后网约车大换血、产能缩减,市场上车价暴涨,才会明白谁笑到最后。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更有意思的是行业内部的转变。某品牌区域经理曾说,现在奖金直接和高配高价车挂钩,销售人员花式引导,主推的全是利润更高的车。所谓福利背后,是厂家逼用户接受新一轮价格体系。价格战不是为了让消费者薅死厂家,而是厂家推动市场整体接受一个比以前更高的价格锚点。

制造业老话说得好: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钱的生意没人做。今天的车企平均负债率70%+,银行授信快见底。如果还不涨价回点利润,流水线工人工资都有可能出问题。那时别说涨价,交车都是悬念。资本的温度一关,行业萧杀的程度超出你的想象。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更残酷的是新势力们,财报会上都开始变调,字眼变成“优化产品结构”,翻译下就是减配涨价。以前免费充电、终身质保,通通打骨折甚至直接砍掉。新能源车主已经不陌生,对吧?从免费变付费,涨价理由总有一万个,不怕你不买,就怕你不买账。

你以为现在是抄底,其实底下还有地下室,地下室下面还有“防空洞”。但反过来说,要是真的急等用车,眼下确实能省两三万,只是你要做好“明天降价,后天涨价”的心里准备。就像站在薛定谔的价格陷阱里,谁都说不好你是幸运者还是接盘侠。

说到底,这场价格战并不为了你我的福利,而是行业重新洗牌的手段。最终涨价总会悄然而至,利润该赚的一分都跑不掉。等泡沫退去,留下的无非是一地鸡毛和一堆“自以为买到白菜价”的消费者。谁能在价格游戏里活下来,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车企打价格战,配件悄悄缩水,二手车商抢抓涨价机会-有驾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