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特别是关心新能源车的朋友们,估计都在讨论一台新车——吉利银河M9。
作为吉利银河系列的旗舰车型,这台车一亮相,确实吸引了不少眼球,看着又大又气派,感觉吉利是憋了个大招。
可是,当它的定价一公布,很多人心里的那份期待,似乎就变成了一丝疑虑,甚至有人觉得,这个价格定得有点冒险了。
为什么大家会有这种感觉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了当下新能源汽车市场一个非常现实、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竞争局面。
咱们不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今天如果你有二十多万的预算,想买一台能满足全家出行需求的中大型新能源SUV,你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选择环境?
可以说,这个价位的市场,已经被几位“高手”牢牢占据了山头,形成了非常稳固的格局。
最典型的就是问界M7和理想L6。
这两款车不仅仅是卖得好,更重要的是,它们已经成功地在消费者心里建立起了一种强烈的品牌认知。
提到理想,大家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家庭”、“奶爸车”、“舒适”这些关键词。
它车里的大屏幕、小冰箱,还有那舒服得像家里沙发一样的座椅,精准地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核心需求。
理想卖的已经不单纯是一台交通工具,而是一个“移动的家”的解决方案。
而问界呢,它背后站着华为这棵大树,它的鸿蒙智能座舱和不断进化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成了吸引科技爱好者和追求前沿体验用户的法宝。
这两家已经用实打实的销量和深入人心的产品理念,给25万级别的中大型SUV市场定下了一个标准:你想卖到这个价,你就得有拿得出手的、别人没有的绝活儿,要么是极致的舒适和家庭关怀,要么是顶尖的智能化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银河M9把自己的高配车型定价定在了和问界M7、理想L6几乎持平的位置,这就让很多潜在的买家心里开始打鼓了。
大家会很自然地进行比较:差不多的价格,我是选择一个已经被市场广泛验证、口碑和销量都摆在那里的成熟产品,还是选择一个刚刚上市、品牌形象还相对模糊的新面孔?
这个问题对于银河M9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需要给出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理由,让消费者放弃已经深入人心的“优等生”,转而投向自己。
说完了它头顶上压着的两座大山,我们再来看看它脚下踩着的地板。
如今的新能源市场,价格战打得异常激烈,总有一些品牌扮演着“价格屠夫”的角色,不断地拉低整个市场的价格底线。
在这个领域,零跑C16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它用一个接近15万元的起售价,就给到你一台尺寸不小的中大型SUV,纯电续航里程也相当可观。
零跑的策略非常直接,就是在品牌力、豪华感可能稍逊一筹的情况下,用一个极具诱惑力的价格,让你无法忽视它的存在。
这种“卷价格”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变化:消费者对于中大型新能源SUV的心理价位正在被重塑。
过去大家可能觉得,这么大的车,卖个二十多万是理所应当的。
但现在,随着电池原材料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制造成本确实下来了。
根据一些市场调查机构的数据,有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认为,未来这个级别的车型,合理的起售价就应该在15万到16万之间。
当市场的大环境和消费者的心理预期都发生了变化,银河M9以一个明显高于这个预期的价格入市,就难免会让人觉得有些“高处不胜寒”。
它既要面对来自高端品牌的压力,又要抵挡来自低价位产品的冲击,这种上下夹击的处境,确实非常考验人。
当然,脱离产品本身谈价格都是不客观的。
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银河M9这台车。
从外观内饰的设计来看,它确实符合大多数国人对于一台旗舰车型的审美,无论是气场还是质感,都做得不错,展现了吉利作为老牌车企深厚的造车功底。
然而,在一些关键的产品力细节上,它似乎又显得有些保守,没能完全支撑起它的定价。
比如,它的入门版车型,纯电续航只有100公里。
在2025年的市场背景下,这个数据确实显得有些不够用了。
对于很多购买插电混动车型的用户来说,他们日常在市区通勤,是希望尽可能用纯电模式来降低使用成本的。
100公里的续航,可能意味着在冬天开着暖风的情况下,跑个五六十公里就要启动发动机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插电混动的优势,也增加了用户的充电频率。
此外,低配车型采用前轮驱动的布局,虽然从家用角度来说完全够用,但对于一台被冠以“旗舰”之名的车型,消费者心里总会期待更多,比如后驱带来的更好操控感,或是四驱带来的更强稳定性和通过性。
这些细节上的不足,叠加在一起,就容易让消费者产生一种“价值感”与价格不匹配的感觉。
更核心的一点在于,当下的新能源汽车竞争,已经从单纯的硬件比拼,升级到了智能化体验的全方位较量。
问界的城市高阶辅助驾驶已经成了它的金字招牌,很多新势力品牌也在大力推广800V高压快充平台,这些技术不仅听起来很酷,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用户的续航焦虑和驾驶疲劳问题。
如果银河M9在这些前沿的智能化和电气化技术上,没能展现出超越同级、甚至是领先半步的实力,那么它就很难说服消费者为其“旗舰”的定位和价格买单。
那么,面对这样复杂的市场局面,银河M9是不是就没机会了呢?
其实也并非如此。
未来的路怎么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条清晰的道路是,调整姿态,更亲近主流消费市场。
如果能果断地将起售价拉低到15-16万元这个区间,那么它的目标客户群体就会立刻发生变化。
它不再需要去和问界、理想硬碰硬,而是可以调转枪口,去和那些还在考虑购买丰田汉兰达、大众途昂等合资品牌燃油SUV的消费者对话。
它的优势就会变得非常明显:用差不多的价格,你可以买到一台尺寸更大、配置更高、科技感更强,而且日常使用成本极低的新能源车。
这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追求品质和实用性的家庭用户来说,吸引力是巨大的。
这是一种通过性价比换取市场份额的务实策略。
另一条路,则是坚持高端定位,但必须用更强的产品力来武装自己,做到“物有所值”甚至“物超所值”。
如果想卖到25万,那就必须把消费者最看重的那些东西给到最好。
比如,提供行业第一梯队的城市智能辅助驾驶能力,搭载最新的800V高压平台实现超快补能,在内饰用料、底盘调校、乘坐舒适性等方面做到同级标杆水准。
简单来说,就是要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体验,去证明自己虽然是个新来的,但实力比那些“老大哥”更强。
这是一条挑战行业标杆、树立品牌高度的艰难道路,需要巨大的投入和技术自信,但一旦成功,其收获也将是长远的。
总而言之,吉利银河M9的定价所引发的讨论,其实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进入深度调整期的一个缩影。
那个靠着一个概念或者一两个亮点就能轻松成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现在的市场,对每一个新产品都进行着全方位、近乎苛刻的审视。
品牌、技术、价格、体验,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明显的短板。
对于吉利这样的传统巨头来说,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为自己的旗舰产品找到最合适的市场定位,这不仅是一次商业决策,更是一场对其战略智慧和体系能力的全面考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