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

还记得去年八月,进口车单月销量只剩四万六千辆,比前一年直接少了四成吗? 当时雷克萨斯默默把ES的起步价砍到23.99万,比原先低了六万元,展厅里看车的人摇头感叹:“这价格都快赶上国产B级车了! ”可偏偏这款车成了30万级别里唯一月销过万的进口轿车。 但降价背后,是进口车市场十年未遇的寒潮,从2014年巅峰期的143万辆年销量,跌到2024年全年仅70.5万辆的窘境。

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有驾

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汽车进口量同比下滑11.7%,金额跌得更狠,降了16.1%。 如果翻出历史账簿,会发现进口车销量已经连续四年走下坡路。 尤其是德系豪华车,去年奔驰在华销量68.36万辆,跌了7%;宝马71.45万辆,下滑13.4%;奥迪64.94万辆,减少10.9%。 就连曾经加价20万才能提车的奔驰GLS,现在月销量只能徘徊在600台左右。

库存压力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2024年12月,进口车行业库存深度高达7.6个月,意味着经销商要把大半年的时间花在清库存上。 某宝马4S店销售主管私下吐槽:“现在卖一辆进口7系,利润还不如国产新能源车的零头。 ”这种局面让许多传统豪车经销商开始转型,有的甚至在展厅里辟出专区摆上国产电动车。

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有驾

雷克萨斯的降价策略看似激进,实则藏着无奈。 2024年这个日系豪华品牌卖了18.05万辆,虽然只微降0.2%,但终端优惠幅度惊人:RX系列官方指导价下调2.5万,NX车型优惠高达12万。 有车主在论坛晒出购车合同:“去年买ES300h要42万,今年同事同款落地才35万。 ”这种价格战虽然短期提振了销量,2025年上半年雷克萨斯销量反弹12.2%至9.12万辆,却让二手车商叫苦不迭。

更关键的是,雷克萨斯正在悄悄推进国产化计划。 上海工厂的筹建消息传出后,很多准车主开始持币待购:“等国产后价格至少再降10%。 ”这种心态折射出消费者对“进口光环”的淡漠。 某汽车网站调研显示,2024年购车者中选择“完全不在意是否进口”的比例达到61%,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30%。

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有驾

德系三强BBA的溃退更令人唏嘘。 宝马3系入门版裸车价跌到22.39万元,相当于打了七折;奔驰GLC优惠15万的消息在抖音上刷屏。 但低价并没能挽回颓势,2024年宝马7系月均销量不足700辆,奔驰S级同样惨淡。 有资深汽车编辑分析:“现在买百万级豪车的老板们,更愿意把预算拆成两台国产新能源,一台自己开,一台给公司撑门面。 ”

这种消费观念转变直接体现在销量榜上。 问界M9在2024年12月单月销量突破2万台,乐道L90同期卖出1.3万台,享界S9虽然只有4000台,但三者加起来已经超过奔驰S级和宝马7系的总和。 更讽刺的是,在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中国品牌占有率突破80%,相当于每卖5台高端新能源车,就有4台是国产。

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有驾

国产车逆袭的秘诀藏在细节里。 某新势力品牌产品经理透露:“我们车机系统每周更新一次,而某德系豪华品牌半年才OTA升级一回。 ”有媒体实测发现,国产高端电动车的智能座舱语音识别准确率普遍超过95%,而部分进口车型还在80%徘徊。 充电效率差距更明显:国产800V平台车型充电15分钟能跑400公里,同价位进口车多数还停留在300公里水平。

美系进口车的处境更艰难。 由于关税政策调整,福特野马等大排量车型进口成本上涨10%,凯迪拉克凯雷德等车型在港口积压超过半年。 特斯拉虽然仍靠Model S/X维持进口身份,但2024年其上海工厂出货量占比已达92%。 某美系品牌区域经理承认:“现在推纯进口车就像逆水行舟,连经销商都不愿意进货。

进口车卖不动了,雷克萨斯降价求生,德系豪车为啥集体掉队-有驾

供应链本土化成为关键胜负手。 比亚迪的三电系统成本比进口品牌低40%,蔚来自建换电站网络已超2000座。 反观某些进口品牌,还在用“油改电”平台应付市场,续航虚标问题频遭投诉。 有电池工程师举例:“进口某豪华电动车用的还是5年前的电芯技术,能量密度比国产主流产品低20%。

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方式越来越理性。 2024年汽车投诉平台数据显示,进口车关于“车机卡顿”和“充电效率低”的投诉量同比上升47%,而国产高端品牌相应投诉下降31%。 某二手车评估师发现:“现在三年车龄的进口豪华车保值率普降15个百分点,但国产新能源车反而更坚挺。 ”

经销商网络也在经历洗牌。 北京某汽车商圈负责人透露:“原来卖进口车的4S店现在纷纷申请国产新能源授权,有的甚至把保时捷展厅隔出一半给华为问界。 ”这种转变直接反映在销售人员收入上:某德系品牌销售顾问月收入从2021年的3万元降至2024年的1.5万元,而国产新能源品牌销售同期收入翻倍。

政策环境加速了市场重构。 2025年2月对美进口车加征10%关税后,林肯领航员等车型终端价上涨近8万元。 与此同时,各城市对新能源车的路权优待持续加码,深圳甚至给国产高端电动车开放公交专用道。 某智库报告指出:“进口车在牌照限制城市的销量降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 ”

产品迭代速度的差距越发明显。 国产厂商平均12个月就能完成车型换代,而进口品牌普遍需要36个月。 某自主品牌研发总监透露:“我们智能驾驶团队有2000人专门做本土化适配,下雨天识别准确率比进口系统高30%。 ”这种快速响应能力让传统豪车难以招架,某欧系品牌工程师承认:“等我们走完总部审批流程,中国市场已经换了三代技术。 ”

二手车市场的变化同样具有警示意义。 2024年进口豪华车三年车龄保值率跌破50%,而蔚来ET7、理想L9等国产车型维持在65%以上。 有二手车商在直播中直言:“现在收进口车像赌博,说不定下个月又官降十万。 ”

就连营销方式也在颠覆。 国产新势力在抖音单场直播能收获5000条试驾预约,而某进口品牌线下活动到场率不足三成。 某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2024年豪华车潜在客户中,通过短视频平台了解国产高端车型的比例达73%,比进口车高出28个百分点。

售后服务成为新的竞争焦点。 国产品牌普遍提供免费上门取送车服务,而进口车保养仍需客户自行前往4S店。 有车主算过账:“开进口车六年保养费够买一辆国产微型电动车了。 ”这种现实考量让越来越多消费者转向本土品牌。

充电基础设施的差距更是肉眼可见。 截至2024年底,国家电网高速充电站覆盖率达92%,而进口品牌自建充电桩多数只布局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 有自驾游爱好者实测:“开进口电动车出省,充电规划要比国产车多花两小时。 ”

就连设计理念都在分化。 国产高端车普遍采用可旋转中控屏、女王副驾等创新配置,而进口车型多数保留传统布局。 某汽车设计师分析:“中国团队更懂本土用户想要什么,比如午休模式、K歌功能这些细节,德国总部根本不会考虑。 ”

金融方案也在推动选择转向。 国产新能源车普遍提供低首付、电池租赁等灵活方案,而进口车金融政策仍偏保守。 有购车者对比发现:“同样贷款五年,国产高端车比进口车节省利息近四万元。 ”

这种全方位对比让进口车的光环持续褪色。 某行业观察平台统计:2024年搜索“进口车”关键词的用户同比下降42%,而“国产新能源”搜索量增长38%。 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坦言:“现在开进口车反而会被同事问是不是冤大头。 ”

就连租赁市场也出现逆转。 某汽车租赁公司报告显示:2024年高端车租赁订单中,国产新能源车占比从2021年的15%飙升至65%。 公司经理透露:“企业客户现在明确要求租国产车,说显得更务实。 ”

这种趋势甚至影响到了海外市场。 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突破60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三分之一。 有德国汽车媒体实测中国电动车后承认:“在智能化方面,我们至少落后两年。 ”这种评价在五年前根本无法想象。

经销商库存压力持续发酵。 某进口车港口仓库管理员描述:“最多时积压了三个月的库存,车衣上都落满灰。 ”而同期国产新能源品牌普遍采用订单制生产,库存周转天数不到15天。 这种效率差距直接反映在资金链上:某进口品牌经销商集团2024年现金流紧张到需要抵押房产续贷。

消费者维权方式也在升级。 2024年有进口车车主集体诉讼车机系统缩水,而国产品牌通过OTA升级快速解决问题。 有法律人士指出:“进口车跨国维权流程复杂,车主往往耗不起时间。 ”

就连事故维修成本都在拉大差距。 某保险公司理赔数据表明:进口电动车同等损伤程度的维修费用比国产车高60%,主要因为零部件采购周期长。 有车主抱怨:“等一个进口车雷达模块要两个月,国产件三天就能到货。 ”

这种系统性优势让市场格局彻底重塑。 2024年进口车在二三线城市的销量降幅高达39%,而国产高端品牌在这些市场增长27%。 有渠道商坦言:“地级市消费者现在认国产大屏和快充,不认洋牌子了。 ”

产品配置的差异化越发明显。 国产高端车普遍标配激光雷达和双Orin芯片,而同级进口车多数要选装。 有科技博主拆解对比发现:“国产车智能驾驶硬件成本比进口车高50%,但整车价格反而更低。 ”

这种价值重构正在改变消费决策逻辑。 某购车平台调研显示:2024年预算30万以上的消费者中,首先考虑智能配置的比例达78%,而品牌出身的重要性降至第五位。 有准车主直言:“我要的是能语音控制全屋家电的车,不是个标。 ”

就连社交属性都在迁移。 小红书上有用户发帖称:“开国产新能源车更容易找到车友会,进口车群基本没人说话。 ”这种社群活跃度差异反映出用户粘性的变化。

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成为新的痛点。 某进口车车主投诉车机黑屏后,等待德国总部技术支援花了三周,而国产品牌同类问题平均解决时间只有两天。 有维修技师对比:“国产车故障码本地团队就能解码,进口车要等海外服务器响应。 ”

这种体验落差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质变。 2024年进口车车主复购率降至18%,而国产高端品牌车主复购率达35%。 有家庭用户表示:“第二辆车肯定还买国产,老车给老婆开都不乐意要。 ”

市场分化甚至延伸到配件领域。 国产车改装件淘宝月销过万,而进口车配件多数要靠海淘。 有玩车族算过账:“给国产车升级套智能座舱才八千,进口车刷个隐藏功能就要五千。 ”

这种生态系统的完善度,最终反馈到终端销量上。 2024年进口车在豪华车市场的份额跌破20%,而五年前这个数字还超过50%。 某行业协会负责人坦言:“现在推进口车就像逆时代潮流,连发布会媒体都来得少。 ”

消费群体的代际更替加速了这一进程。 2024年购车者中90后占比突破45%,他们更看重科技体验而非品牌历史。 有年轻消费者直言:“我爸那代人才觉得BBA有面子,我们要的是周末能躺在车里看星星的天幕。

就连企业采购标准都在变化。 某大型企业2024年将公务车采购标准从“合资或进口品牌”改为“新能源优先”,直接导致宝马5系订单减少三成。 采购主管解释:“现在接待客户用国产高端车,反而显得更有创新形象。 ”

这种认知转变是根本性的。 有市场研究员发现:在高端车潜在客户眼中,“进口”一词的正面关联度从2021年的85%降至2024年的32%,而“智能”的正面关联度从45%升至79%。 这种心智占领一旦完成,就很难逆转。

渠道变革也在助推这一趋势。 国产新势力采用直营模式价格透明,而进口车仍需通过多层经销商。 有消费者对比购车经历:“买国产车像网购手机,买进口车像十年前逛电脑城。 ”

这种体验差异甚至影响到了口碑传播。 某咨询公司调研显示:国产高端车车主推荐率达41%,而进口豪华车车主推荐率仅19%。 有车主在朋友圈写道:“终于不用跟人解释为什么花百万买的车连语音导航都做不好。 ”

产品更新节奏的差距越发明显。 国产品牌平均每季度推送一次大版本OTA,而进口车多数还依赖线下升级。 有用户调侃:“开进口电动车像用塞班系统,国产车才是安卓和iOS。 ”

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反映在使用场景上。 国产高端车已经实现停车场无人代客泊车,而同级进口车还在完善自动泊车入位。 有车主实测:“国产车能记住100个车位路线,进口车连10个都困难。

就连危机处理能力都成为对比维度。 某进口车被曝出软件漏洞后,官方回应一周才发布,而国产品牌类似问题通常24小时内就有解决方案。 有业内人士分析:“本土团队能快速调动资源,跨国企业要走流程。 ”

这种系统性优势正在形成闭环。 2024年国产高端品牌车主满意度达92分,创历史新高,而进口豪华车车主满意度降至76分。 有调研机构指出:“满意度差距超过15分时,市场格局就很难逆转。

细分市场的溃败更说明问题。 进口车在35-50万价格区间的市占率从2021年的68%跌至2024年的29%,而这个区间正是国产高端车的主战场。 有销售总监透露:“现在卖进口车要靠不断降价,但越降客户越观望。 ”

消费者比较的方式也越来越专业。 某汽车论坛出现大量对比评测帖,用仪器测试充电效率、用秒表记录语音响应速度。 有博主总结:“现在买高端车要看参数表,不是看车标。

这种理性消费观念蔓延到整个生态。 2024年进口车延保服务销量下降37%,而国产车相关服务增长52%。 有保险从业者分析:“客户觉得国产车质量更稳定,不需要额外买保障。 ”

就连残值管理都出现分化。 国产高端品牌开始官方推出保值回购计划,而进口车只能依赖市场自然折旧。 有金融分析师指出:“三年后国产电动车残值可能反超进口燃油车。 ”

这种根本性转变让传统豪华品牌不得不调整策略。 某欧系品牌2024年被迫将中国团队决策权提升300%,但产品迭代周期仍跟不上市场节奏。 有区域经理感叹:“现在每个月都要应对新对手的发布会。 ”

渠道成本差异也在拉大。 进口车建4S店要投入数千万,而国产新势力在城市商圈租个展厅就能卖车。 有投资人测算:“进口车单店销售成本是国产直营店的五倍。 ”

这种效率差距最终体现在终端价格上。 同级车型国产版比进口版便宜30%已成常态,而配置反而更高。 有消费者直言:“现在买进口车就像交智商税。 ”

市场教育方式也在变革。 国产品牌用短视频直播讲解智能驾驶原理,进口车还在用传统广告强调血统。 有营销专家观察:“年轻人要的是技术透明,不是神秘感。 ”

这种信息平权让竞争回归本质。 2024年汽车垂直网站数据显示:国产高端车详细参数页浏览量是进口车的2.3倍,反映出消费者研究深度的变化。

就连故障处理体验都成为口碑分水岭。 国产品牌普遍提供远程诊断和上门维修,进口车仍需客户到店排队。 有车主对比:“处理同样问题,国产车只要两小时,进口车要两天。 ”

这种体验差距积累到2024年,已经形成决定性优势。 某市场监测平台发现:进口车负面评价中“服务效率”关键词出现频率同比上升83%,而国产车相关投诉下降29%。

消费决策周期也在缩短。 现在买国产高端车平均试驾1.2次就能下定,而进口车还要反复比价。 有销售顾问反映:“客户带着参数表来店里,直接问能不能实现某个功能。 ”

这种变化让传统4S店模式遭遇挑战。 2024年进口车经销商闭店数量创新高,而国产新势力门店扩张速度达日均3家。 有商业地产负责人透露:“购物中心现在更愿意引进新能源品牌,进口车展厅租金都开始打折。

最终,所有这些细节叠加成销量榜上的数字。 2024年进口车在豪华细分市场全面溃退,而国产高端车在对应区间实现份额翻倍。 有行业老兵感叹:“二十年没见过这么彻底的格局重塑。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