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法务部直接曝光:最近“理想车主乱停车”的负面评论在全网疯狂刷屏,内容高度雷同,疑似水军有组织造谣,车主们已经被黑得不敢出门,公司将采取一切法律手段追究责任。
你能想象吗?
只是买了辆车,生活就突然卷进铺天盖地的网络风波,现实里被扔垃圾、网络上被群嘲,连出门都成了压力。
事情的起因其实很现实——理想汽车前阵子陆续收到车主投诉,说抖音、小红书随便一刷,都是「理想车主乱停车」「素质低」这类刺眼的内容。
起初不少人只是私下郁闷,可很快就有人发现不对劲——这些内容全都是一天24小时不间断,甚至凌晨也在刷屏;同样的视频标题、同样的用词,就像是印模板,就差写上“标准答案”了。
更夸张的是,仅8月3日凌晨到早上7点短短7小时内,就有一个平台上涌现了整整45条几乎一模一样的相关视频。
这种操作,头一回听说买车也能被网络暴力“团建款待”。
车主们无辜中枪,有人还被扔垃圾,“平时挺喜欢车的,现在真的影响心情。
朋友还拿这些段子来开玩笑,家里人都担心我是不是招了仇。”
一位刚提理想新车的女孩在群里吐槽,普通人本来图个便利,却间接成了网络流行语底下的“群演笑话”,心里头是说不出的委屈。
理想汽车内部也很快察觉到苗头不对。
公司法务部立刻着手调查,发现这些负面舆论分布在多个平台而且整齐划一,言辞攻击性很强,而且越来越多车主反馈生活受到真正的困扰。
到底是偶发的网友吐槽,还是背后有人专门操盘?
很快,理想汽车的一张实锤截图在网上被疯传:产品线负责人汤靖在社交平台公开了一组聊天记录,内容疑似是一伙“兼职水军”交流的证据,群里安排了明确的任务分工——专人负责收集理想车主生活中的“不规范行为”,比如压线停车、不打灯变道、跟车太紧等;另一组则负责在理想相关内容下方密集评论,统一口径,甚至特意嘱咐“别主动挑衅”,“引战结果自负”,俨然流水线作业。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汤靖还在群聊下方半开玩笑地留言:“能拉我进群吗?
我两台理想车,一天能发一千条。”
这番话既有自嘲,也带着对恶意舆情的无奈。
其实不少理想车主都在吐苦水,“同事茶歇时还嘲讽我是不是又乱停了,晚上下楼看到有人在看我的车指指点点,明明没做错什么,心理压力太大了。”
理想汽车没把这个当作“风头一过就完”的小事。
公司法务部公开回应——已全面整理平台证据,准备通过平台投诉、起诉甚至报案等所有法律渠道彻查此事。
言下之意再明白不过,这种网络有组织抹黑,已经不是简单的“恶搞”或“段子”,而涉嫌违法犯罪,将动用法律武器维护用户和品牌尊严。
这一事件的走向成了近年车圈罕见的维权大事件。
汽车行业其实并不陌生于这种公共舆论漩涡——回想2021年特斯拉因“刹车门”事件引发的抢眼舆情,多地监管机构参与调查,车主维权、网络刷屏、各路自媒体冷嘲热讽,特斯拉风评一夜反转,哪怕多次官方声明仍旧难平众怒。
而2019年蔚来ES8因电池隐患召回,也一度成为话题焦点,网络上同样充斥负面评论,部分竞争对手暗戳戳落井下石。
最终,这些企业不是靠沉默消风,而是拿出证据、沟通、法律和服务硬杠风暴,才一点点稳住阵脚。
理想汽车这次的高调应对,其实并非心血来潮。
刚刚过去的7月底,公司还因新款纯电SUV理想i8亮相引爆市场舆论。
新车上市仅一周,公司就火速对配置和价格方案进行了调整,显示对社群反馈格外敏锐。
更巧的是,前两天理想i8与重卡的碰撞测试引发舆论风波,不但自家品牌走上风口浪尖,就连测试对象——东风柳汽的乘龙卡车也莫名其妙被牵扯进负面传播。
对此,理想与合作方发了联合声明,专门为“连带伤害”向东风柳汽和公众道歉,一度在汽车圈口碑反转,显示理想对品牌形象的极度重视和相当的危机公关能力。
但风暴真正凶猛的地方,恰恰不是新车发布,也不是测试争议,而是莫名其妙的网络攻击和社会标签化。
你说,理想车的用户真都乱停车、不打灯变道吗?
显然,任何圈层都有素质高低,可一旦网络被“水军”控评,现实里的小概率边界行为也会被无限放大,变成整个群体的绝对“负面属性”。
恶意行为背后如果真有组织,那就不是普通消费者吐槽,而是集体性的人格侮辱和操控。
为什么网络时代的品牌危机总能在一夜间失控?
因为技术让“带节奏”前所未有容易。
兼职群、统一视频、全民刷屏,数据作假、情绪煽动、跟风评论,一下子能把本来满怀期待的普通车主推进巨大的社会“黑箱”中,让他们莫名承受本不属于自己的压力。
所以,这次理想汽车法务部清晰表态要维权到底,其实无论成败,至少让无辜吃瓜的车主们感到了一丝正义归来的希望。
如果平台和监管的边界不再模糊,那些被污蔑的普通人、那些被攻击的品牌,或许能够得到更公正的回应。
写到这里,作为一个经常围观车圈舆论的普通人,我其实五味杂陈。
互联网本来让信息更透明,品牌和车主能互动交流、理性讨论。
但如今,每个人都可能一夜之间被群体标签化、情感操控,现实变得越来越魔幻。
其实“乱停车”的永远都不止理想车主,今天你用手机拍人家车明天可能被人拍回来。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互联网暴力看起来“热闹”,实际上每个键盘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实的生活。
最荒诞的不是造谣本身,而是越来越多的人无力分辨、习惯沉默。
理想汽车此番强硬维权,从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所有被恶意标签化群体的一次“集体呐喊”。
现实世界需要底线,虚拟世界更该有边界。
如果网络暴力得不到有效治理、组织造谣横行无忌,每个人都可能是下一个受害者。
至于这场混战最后走向怎样,企业如何善后、相关人员能否被追责,也许要等后续法律与平台联动。
但这样的风波,已经给所有品牌和用户敲响了警钟。
真诚希望,将来我们不必因为买辆喜欢的车就被蒙上一层莫须有的社会“滤镜”。
每个人都愿意守规则、讲文明,但更需要一个少些攻击和偏见的平台环境。
生活已经不容易了,互联网里那些带着恶意的“团建”就此收手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