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玻璃引发的“公关风暴”:小米SU7车主发现“测试车”印记

讲真的,看完小米SU7那场发布会,我感觉雷军离“封神”就差一步了,那氛围,跟看2016年骑士总决赛1-3翻盘夺冠似的,全场都疯了。

订单数据跟记分牌一样往上猛蹿,感觉比赛已经进了垃圾时间,就等着开香槟了。

结果呢?

庆祝的彩带还没落地,自家明星球员就在万众瞩目下,踩着球滑倒了。

这一跤摔得,那叫一个清奇。

起因是一位刚提到新车的兄弟,估计还沉浸在“全村的希望”的喜悦里,准备给爱车贴个膜,搞得锃亮。

灯一开,人傻了。

前挡风玻璃上,隐隐约apayun约地印着“测试车”仨字儿的鬼影。

我勒个去,这比你花大价钱买了双签名球鞋,回家发现签名旁边还有个小小的“sample”钢印还难受。

一块玻璃引发的“公关风暴”:小米SU7车主发现“测试车”印记-有驾

那一刻,这位车主心里估计有一万头羊驼在开运动会:“雷总,我拿你当兄弟,你拿我当‘陪练’?”

这下可好,一滴水掉进了滚油锅里。

互联网的“长焦镜头”们“咔咔”就对准了小米汽车,果不其然,越来越多的车主开始在自己新车的边边角角,发现了同款“纹身”。

小米汽车的评论区,瞬间从“米粉朝圣地”变成了“事故听证会”。

就在这火烧眉毛的当口,小米的两位高管,副总裁李肖爽和公关总经理王化,几乎是同时上演了一出“滑跪道歉”。

那速度,比百米飞人都快。

一块玻璃引发的“公关风暴”:小米SU7车主发现“测试车”印记-有驾

两篇小作文,态度诚恳得不行,翻译过来就三点:一,车绝对是新的;二,这印子是质检抽查时贴的静电贴,撕的时候没弄干净,留了个“念想”;三,湿毛巾,你懂的。

最后附上一个标准结局:“对不起,我们错了,马上改!”

这套操作,简直是危机公关的“挡拆配合”,漂亮得不像话。

他们根本不跟你纠缠这算不算“质量瑕疵”,而是直接把球带到了“服务态度”的半场。

你还没来得及喊“技术犯规”,人家主教练(高管)已经冲到技术台,又是递水又是道歉,搞得你都不好意思再发火。

你瞅瞅,我们多在乎用户,一根毛的问题,老总亲自出来解释。

这姿态,直接把一场潜在的信任危机,打成了一场“最佳防守秀”。

一块玻璃引发的“公关风暴”:小米SU7车主发现“测试车”印记-有驾

可这事儿,越想越不对劲。

一个把“用户体验”刻在脑门上的公司,怎么会在这种最基本的物理层面掉链子?

这背后,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比赛哲学”的正面硬刚。

小米,是从硅谷那套“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打法里杀出来的。

它们的肌肉记忆是写代码,是搞测试,发现BUG了,熬夜推送一个升级包就完事了。

可造车不一样,这是底特律的重工业逻辑,是“铁与火的艺术”。

这玩意儿一旦出厂,每一个螺丝都得为生命负责,你总不能在车主开到120迈的时候,弹个窗说“您的刹车系统正在更新,请勿熄火”吧?

那个小小的静电贴,就是这两种哲学冲突的一个缩影。

在工程师的流程图里,它就是个道具,用完就扔。

谁会想到,这玩意儿跟玻璃之间还能产生点“化学反应”,非要留下点“爱的印记”?

这就是典型的技术傲慢,他们确保了产品出厂时的参数合格,却没想过用户拿到手后会发生什么哭笑不得的故事。

这就像一个天才投手,能投出150公里的火球,却不知道怎么给自己系鞋带。

所以,李肖爽和王化那两篇道歉信,与其说是写给消费者的,不如说是写给小米自己的“技术暂停”申请。

它大声地提醒着雷军和他的团队:哥几个,赛道换了,打法也得跟着换。

光有闪电战的速度,没有阵地战的稳健,早晚要吃大亏。

而我们这些看客,心态也跟看球似的。

一边希望小米这条“鲶鱼”能把车市搅得天翻地覆,让我们买到更便宜的好车;一边又拿着八倍镜,随时准备抓它的小辫子,然后发个朋友圈:“看,我早就说他们不行吧!”

这场静电贴引发的小风波,最终会被湿毛巾抹平。

但它在小米汽车这个新晋豪门的球衣上,留下了一道看不见的褶皱。

它像个黄牌警告,告诉所有想跨界造车的玩家:你可以是天才,但首先,你得尊重这个赛场的规矩。

不然,今天你为静电贴滑跪,明天,可就不知道要为什么更要命的事儿躺平了。

到时候,别说湿毛巾,就是消防车来了,怕是也救不了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