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席卷全球,汽车人该往何处去?
就在刚刚过去的10月,全球汽车行业有超过2.4万名汽车人失去了工作。博世宣布裁员1.3万人,采埃孚裁员7600人,福特、通用、特斯拉也纷纷加入裁员大军。这股寒流不仅刺骨,而且蔓延迅速,从德国零部件巨头到美国汽车集团,无一幸免。
如果你在汽车行业,或者你的家人朋友正身处其中,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裁员风暴为何来得如此猛烈?
博世的一位管理层成员坦言:“我们迫切需要提升移动出行领域的竞争力,并持续、永久地削减成本。这对我们而言非常痛苦,但遗憾的是,我们别无选择。”这句话道出了整个行业的无奈。
表面上看,是市场需求下滑、成本压力和贸易壁垒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往深处看,这是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大转型阵痛。随着汽车从“马力比拼”转向“算力比拼”,传统零部件供应商和车企的组织架构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竞争。
更残酷的是,这种痛苦是全球性的。在欧洲,近一年来车企及其供应链已宣布裁员近10万人。日产不得不全球裁员2万人,并出售总部大楼以缓解现金流压力。
中国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就在海外车企纷纷裁员减产之际,中国市场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今年1至10月,中国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长7.9%,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65%,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5个百分点。
10月份,中国新能源车厂商批发渗透率已经达到55.3%,也就是说,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更有甚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高达70.1%!
一面是海水,一面是火焰。中国汽车产业不仅在电动化、智能化上领先一步,在出口方面也表现亮眼。前10个月,中国汽车出口约651万辆,同比增长23%,实现了从“产品出海”到“技术输出”的跃升。
汽车人的出路在哪里?
面对行业巨变,汽车人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意味着某些岗位在减少,但新的机会也在涌现。2025年被业界誉为“智行元年”,主机厂纷纷喊出“技术平权”口号,这意味着软件定义汽车、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中国汽车产业正在实现从“产品出海”到“技术输出”的跃升,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汽车人才将有更多用武之地。
对于那些受到裁员冲击的汽车人,或许可以借鉴当下提倡的择业新观念——“就业无高低,适合即最好”。不必孤注一掷追求特定企业或岗位,而应秉持更加开放、多元的心态,在广阔的市场中寻找新的定位。
未来属于谁?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汽车业大变革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但危机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
业内人士认为,2025-2027年,汽车行业会继续内卷,卷法还会不断升级。但到2028年后,80%的小车企会消失,剩下几家巨头控制市场,行业会逐渐回归到较为良性的竞争环境。
对于每一位汽车人而言,这既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主动适应变化,持续学习新技能,在行业大潮中找到自己的新位置。
汽车产业这场转型之战,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你,准备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