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京哈高速南四环观察站附近,那一阵大雾刚散。我坐副驾驶,老梁蹙着眉头一边慢慢探手去找大灯,“咦?大灯咋不在杆子上?”BMW 320Li新车,刚提一周。他嘟囔着、手忙脚乱地在方向盘左下方捣鼓了半天。副驾我也抓瞎,路灯被雾揉成一团灰影,幸亏后头那辆皮卡按了两下喇叭,我们才注意到新大灯位置其实早就写着一小行“Licht”。老梁摇头:“德系的轴劲儿,真没治。”
咱头一次摸大众或者宝马这种车时,大多都要经历这么个狼狈过程。明明在东风日产或者别克上,一根拇指一点灯就亮,这回,却得低下头找那个与众不同的小圆旋钮。邻居老李乐呵:“德车都贪那点仪式感。”他原来开速腾,平时停车场里喜欢聊些小众的配置。话说他提车时,也奇怪那旋钮,后来慢慢习惯了——平时左手扶方向,刮风下雨,右手碰换挡,左手一个顺拧就能开灯,还不耽误。
大伙儿车友群里都吐槽过,说新手晚上出库时,老是误操作,雨刮灯全亮。倒也不奇怪,这种旋钮据说在德国历史上有点根底。老一代奔驰,连20年前E280上用的灯光开关也是搁那位置,好像是为了让左右手各司其职。老司机们讲,这其实是一种肌肉记忆,时间一长是真顺手。宝马车间那主儿工程师也提过,“设计评审会里这事争得不轻”,要求闭眼都摸得到,旋钮得有凹槽感,盲操作能行。铃木技师马哥曾半开玩笑,说这玩意“瞎捣咕也能亮,黑灯瞎火最不慌。”
别瞧位置有点反直觉,关键时刻真能防错。在群里看到,有人在瓢泼大雨的高速上,边打灯边雾灯全开,一把转向拨杆直接带上了远光。德系那旋钮单独留出来,歪歪手指就能切过去,反应快。师傅说过,不像有的车雨刮和灯光混杂,打雾灯时一抬头还得确认模式,有点慌。大众帕萨特旋钮有段阻尼,能听见轻响,就像卡带机的手感。听人说,奥迪A4L那种旋钮切换只需半秒,比触摸屏快多了。
行业里还有些八卦。某德国品牌去年还搞了个灯光旋钮升级方案,把原有塑料旋钮换成磨砂金属,说是能增强手感,还能防滑。销售开玩笑,“这玩意整得高大上,成本也贵,司机还真有点‘仪式感’。”不过,冷门的配置也有,比如老款Polo旋钮下方藏着后雾灯拨杆,很多人小半年才会用一回。
不过,认死理也不是没代价。新司机,比如同事小褚,提了辆新速腾,头一星期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猛拍一下拨杆才想起灯光还没开。老李半真半假聊,一项内部培训材料里提了,这种认知错乱令新用户短时间内事故风险小涨。二手车老板阿林说,德系独立旋钮对有“情结”的老车主反倒是粘性高,习惯了别的车都嫌别扭。
身边不少朋友换车依旧认准德系。一回饭桌上,有哥们儿说自个原先觉得旋钮闹心,后来用了四五年,换了台美系还嫌没分区,操控反而慢一步。那阵子还讨论过Model 3没实体拨杆,把所有功能堆屏幕里,说是科技感,可老吴摁下一句话:“大雾天调远光,屏幕转半天,还不如老旋钮一拧。”
冷门轶事还听过一桩。去年,有个修理厂师傅说,遇见一辆进口老帕萨特,车主捣鼓半天灯不亮,拆下旋钮才发现里面掉进颗硬币,卡着开关。师傅一乐,“没点手感真开不了这德车。”
要说什么“安全神话”,坊间流传的一句话也挺有意思:“宁让新手多摸黑摸三秒,也不让司机开错灯。”可惜,这习惯边学边磨,真到家门口那段夜路,不磕一下还真体会不到德系人的德性。
顺便提一句,听说老家远郊那边,除了那点旋钮事儿,有人还把它撬下来改成隐蔽开关,防偷车贼,这算是典型的“农民智慧”。只不过,碰到外地亲戚借车,还得交代一句,别到那儿找灯,抬头真找不着。
冷门配件流拍,有修车厂把旧旋钮当打火石按钮改装烧烤炉,这玩笑传开了,竟真成了车友圈段子。也有出租车司机调侃,“德系车这灯光开关,要是忘了关,电瓶亏到你找不着北。”这些闲话七七八八,谁知道哪天也许都成了老底细。
至于我和老梁,后来也(偶然)习惯了,大灯旋钮一手推上——那种“轴”劲,就在灯光跳亮的那一刹那。现在想想,从初次慌乱摸索,到慢慢变成肌肉动作,这点反人类设计,真正让人掉进坑里,还真难回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