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电动车行业的商业挑战与机遇

开门见山先抛个炸弹:有钱能把电动车做漂亮,有胆才能把电动车做好,普通玩家进场像参军,活着回来的不多。

段永平这话里既有市场的冷眼,也有创业者的怜悯。

段永平:电动车行业的商业挑战与机遇-有驾

他早年在博客里公开表达对特斯拉的热情,连车牌都写着“我们爱特斯拉”,可后来因为马斯克的种种举动和用车体验里的瑕疵,把手里的股权割了。

后悔有,但割的那一刻情绪比理性多,段自己也承认那决策有问题。

说白了,情绪会影响投资,这个人性的弱点用在电动车上,代价往往不止一次。

把话拉宽点看行业轮廓。

电动车的核心矛盾在于产品差异化小与规模经济之间的拉锯。

特斯拉做出差异化,靠着少款高销量把成本压下去,结果既有话题也有利润。

段永平:电动车行业的商业挑战与机遇-有驾

段永平把这事比作当年游戏机行业的厮杀:曾经上百家厂商厮杀,最终只剩几家吃饱,其余倒闭。

电动车行业也在走类似路径,试错成本高,活下来的那几家承担了市场的大部分利润和话语权。

智能驾驶被寄予厚望,很多公司把它当成改变汽车本质的钥匙。

段指出,如果每家都独立研发智能驾驶,重复造轮子既累人又昂贵。

技术最后可能向少数玩家集中,像谷歌早期的自动驾驶项目那样,成为行业统一的底座,然后大家基于同一套“脑”去做不同的“壳”。

结果虽不是完全同质化,但差异会被压缩到服务、品牌和细节体验上,利润率也会因此走向平均化。

段永平:电动车行业的商业挑战与机遇-有驾

在场景化的讨论里,有人反驳说:别太悲观,细分市场和本地化模式还能活。

举例像一些车企通过自产电池、软件订阅和售后服务打开新营收口子,或专注商用车、出行平台形成护城河。

这套论点说得有道理,实际也有国产品牌在特定赛道取得稳健进展,说明市场并非零和游戏。

另一条路是靠供应链控制与规模扩张,像特斯拉那样把单车成本往下拉,走量赢利润。

段对马斯克既敬佩又有保留。

他把SpaceX和星链评价为“太牛了”,对那种把大物体回收再利用的能力表示由衷佩服,但个人情感并不等同于无条件支持。

段永平:电动车行业的商业挑战与机遇-有驾

消费者体验和创始人公众形象会影响投资决策,这一点在段的自述里显得很真实。

有人笑称,做投资像谈恋爱,喜欢的人做错事也会伤心。

把情绪和逻辑剥离后,得出的工业结论是冷峻的:市场会经过残酷的筛选。

很多品牌会被挤出局,留到最后的寥寥几家会靠规模、技术和服务获得较好回报。

反过来,那些坚信分众化路线的创业者仍有机会:通过用户体验打动人心、通过生态服务获得持续现金流,靠小众市场活得漂亮并非不可能。

文章收尾回到那句直白的话:别把四个轮子的生意想得太浪漫。

电动车不是一夜暴富的捷径,它像一场长途马拉松,能坚持到终点的选手,背后都有扎实的成本控制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

读者们怎么看,面对成百上千的品牌和不断迭代的智能驾驶,是押注大牌,还是博弈细分市场,聊聊你的选择和依据?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