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我第一眼看到视频就懵了。山东威海那位小米车主,车停门口,自己在家里,旁边还有个女子,突然车嗖地就开走了。一边女声惊叫,一边车主冲出去追,这画面没演戏意义都够刺激。啥情况?没人碰车,手机也没动,小米客服解释说可能误触手机导致启动。这说法,嗯……得,我承认第一反应是这也太牵强了点。
我自己做汽车这行多年,见过点啥奇奇怪怪不奇怪的。手机误触启动,技术上确实有可能——现在车联网和手机耦合紧密了,解锁、启动一步到位。但问题是这车主公布的全程监控显示他没有操作手机,也没人靠近车。除非车子被黑了,或者系统漏洞被触发了,实在不知道啥原因才能无缘无故自己开走。小米客服给的解释就像客户让我帮忙修个车说可能风把发动机吹动了,说得过去但分量太轻。
这让我想到,汽车研发里用户行为模拟环节多重要。厂商设计启动系统,尤其是手机APP开启功能,像小米这样做智能硬件背景的,物理防误触其实有好几道门槛:比如解锁距离、双重确认、甚至触发频率限制。普通车企还没做到完美,小米这套到底具体咋设计的,很关键。没技术文档,我猜(不确定)他们是用手机蓝牙+APP传输命令,启动信号先经过车机解码,再确认安全。但是,能不能异常场景防护还不好说。
我翻了下之前的笔记,碰巧也碰见过类似事件,不过多是老款国产车,手机开车出毛病,大部分是蓝牙偶尔断连或软件BUG。车子没停稳,加上APP误操作,导致发动机被启动,但人还能控制停车。这次视频里车直接开走,既没有人操作设备,车门也没锁定异常,画面瞬间太戏剧化了。我纳闷,小米的供应链和研发节奏都挺快,这个车内部安全架构确实还有待打磨?
再说这2200MPa 小米超强钢,最近也被骂得挺凶。发布会上一大堆大字标题,很夸张,比如行业压制者,配图赫然标注小字:项目名称,网友笑称:你这超强钢是个项目名字呗,不是钢材硬度?小米后来专门出来解释,说这就是行业套路,都是法律条款小字标注啥研发背景,项目名称只是说明研发来源,不影响钢材性能。数据显示2200MPa是热成型钢里最高的量产水平,比传统1500MPa钢强度高出40%抗拉强度,高性价比是有的。
但是,这件事我想到了供应链隐喻:研发像做拼图,厂家、小米、大学合伙研发这个钢材,拿到专利,得多方配合。就好像买菜做饭,材料是超强钢是菜,配方和厨师是研发过程。可是顾客吃到饭,看到菜单上大字写着超强钢,结果小字写项目名称,心理落差立马就来。感觉这就是小米擅长的宣传大字,小字免责,我有点嫌弃这套路,客户心理很难接受。
这不禁让我想问,公众是不是看广告看到全能了,实际产品和沟通过程里的细节却很难理解?这和汽车的黑科技套路有点类似。比如我曾经现场和一位卖了二十几年车的老销售聊过,他说:现在买车不单买车,是买故事买技术,理性消费者越来越少。显得挺真实。
说回小米汽车——他们9月刚公布交付超4万台,新增32家门店,全国覆盖119个城市,门店总数402家。数据看着很猛,但真实体验和服务是不是跟得上去,不是简单数字能说清楚的。我猜(不确定),像这么高强度的钢材应用,和智能联动系统的复杂集成,很有可能在快速扩张中出现野路子问题,尤其是质量管控和后端保障。
尤其是这无人操作车突然启动的事件,给我一个疑问:智能汽车防护系统,要做到像手机那样安全启动,是不是还差一个最后一毫米的体验设计?就是说,设计团队可能过于自信,觉得只要用户认证过系统就稳了,但忽略了用户真实操作复杂性和误触风险。记得和朋友吹牛时,他提了个例子:如果手机可以碰一下自动解锁,还得怕隔三差五就自动发短信。这么想来,车更复杂,也更麻烦。
小跑题了——有次我朋友买的新能源车,充电接口设计太复杂,结果冬天空气湿度大,接口经常检测不良,车子充不上电,找服务费了不少冤枉钱。类似细节,可能没配合好供应链和研发设计,导致最终用户端连最日常的用车都要熬一熬。想想小米以手机起家,这样的用户体验落差,车企能接受么?
最后一个细节,我刚翻了下笔记,那个叫小米超强钢的材料,其实研发进度公布时就有业内人士私下评价,2200MPa强度不错,但实际焊接和车身配合难度大,控制不好反而影响安全性能。可见技术参数虽硬,但实际安全表现还得靠整车匹配。小米YU7用了这个钢材做前门防撞梁,承载能力提升超过50%,这听起来很给力,但真碰撞测试场景,表现差别有多少?我觉得—这也不一定。
回到这起车主无人操作,车辆突然启动,大家觉得,类似误触手机解释,是不是有点搪塞?还是说,我们对智能车的安全认知,根本没跟上它的技术发展步伐?从研发到销售,供应链每个环节都卡紧了,可真实用起来,总有漏洞冒出来。你说这事,难道只是个偶发的技术bug?还是智能汽车安全设计的更大隐患?我在想,下次再遇到类似事件,得好好调研一下车机系统的远程触发机制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