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原本以为奥迪A6L换代会是个温水煮青蛙式的改款,毕竟大部分中大型车换代,外观都得硬挺一下一,谁也不想被说消费者说它根本变不明显。但这次是惊艳——外观高度还原海外,真让我有点没想到。
说实话,我记得去年看海外版的时候,觉得那个前脸设计简洁流畅,就算定睛看,也没觉得怎么外观跟不上潮流。反倒是回来国内的版本,很多时候设计得像个拼贴画,短长不一,细节又大动荡。出于这个角度,觉得这次坚持海外原汁原味,挺对味。
除了外观,底盘也是重点——基于PPC平台打造。这个平台其实我一直了解不多,只记得以前听说PPC是奥迪为了和大众PQ平台区别出来的,偏向驾驶感和空间优化。这个平台使用在A6L上,动力系统升级估计是重点。搭载型号为DXG的2.0T涡轮增压发动机,最大功率200千瓦——折合马力大概270左右,这个算是中高端的水平了吧。实际开起来,现在国产2.0T差不多都在这个区间,要是和老款比,动力响应会更线性。
特别提醒一点——部分车型可能配备quattro ultra四驱系统,这个ultra什么意思?我查了下,基本上是智能四驱系统,能根据需要自动切换前后轮。平常一路走走停停,普通模式下四驱会自动切换到前轮驱动,提高油耗,提升燃油经济性。这个点很实用,尤其是在南方城市开车,不用一直担心是不是得改四驱——毕竟四驱系统的成本和维护比前驱多个三四百块,每公里油耗差不多多掉0.2L左右。
车身调校的尺寸变化也挺有看头。长宽高分别为5142x1874x1450mm,比起上一代,长了92mm,宽缩了12mm,高也缩短了25mm,轴距延长到3066mm——多出了42mm。对我而言,最直观感受是内部空间变宽感觉更修长了。尤其是轴距,能明显感觉到车厢腿部空间变宽,后排座椅也更靠得住。这次,我特意去查了个数据:国内都惯用空间宽敞作为卖点,但实际上最直白的感受,还是乘坐时腿部和头部都宽裕,自然就耐坐。
说到空间,就不得不提一件小事情——我小时候看过一句话,车身尺寸是硬指标,实际体验才是真正的秘诀。我记得小时候开车,车长越长,坐进去越有仪式感,但不一定舒服。现在的A6L变长了,但高度变低了——125mm的变化,让我想到天花板低一点,视觉效果更修长。我猜这是汽车设计师的视觉错觉策略,既让车看起来更大气,又避免高高在上那种压迫感。
你说,海外版本好看还是国内的改版出来的更符合审美?我个人感觉,海外版的线条更硬朗,风格偏成熟稳重,适合商务用车。而国内版本,很多时候受限于政策和市场偏好就会调得偏软,多一些可爱或者更运动的元素,可能更吸引年轻人。
不过我也在琢磨——国内市场对四驱的接受度明显提高了。你发现没有?大部分三四十万左右的中大型车,都开始标配四驱系统了。但我心里有个疑问:这么多配置加持,成本不知道会不会线性增长?毕竟,配四驱的车,只是用硬件堆出来的,并不一定代表用得越好。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我之前跟朋友聊天,他买了辆中大型豪华车,说我真不懂,贵的四驱不一定比两驱跑得快,反倒多出个差不多两万块钱的成本。虽然四驱提升了稳定性,但它的舒适感和操控感也受多方因素影响,不能只看参数。
我刚才又翻了下笔记,喜欢的细节都记得——比如半隐藏门把手,设计就是样子又好看,用起来也方便。我难得记得一件细节,说明我对新车的关注还挺细的。但门把手的舒适感,实际用到手里,还是得看材质和开关感受。
你知道,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传统豪华车,包括奥迪、宝马、奔驰,设计师总说‘商务’属性比以往更重要?难道真的是消费者变心了,还是市场在变?我一直觉得,销售和修理工们都在反映这一点,无论价格多高,车真的没想象那么复杂,刚好相反——越简单,反而越值钱。
猜测也许没那么复杂——可能是厂商觉得,商务车不用太炫,车得看起来专业,稳重一些。但另一方面,有些车,设计得太商务,反而觉得丧,缺少一点点年轻气息。这个平衡挺难的,我觉得。你觉得,一个车,商务属性越强越好吗?或者说,能兼得商务和潮流才是真正的成功?
这一切都还在期待阶段。整体说来,现在这个全新一代A6L,真的是颜值在线,空间宽敞,动力足够,用料也靠谱,没啥大问题。就是,未来会不会像我猜的那样,能把商务和生活两者结合得更好点?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也许商务和潮流,只是一线之间的细线,拉得越长,越难折断。
Anyway。你觉得,这次的换代,有没有让你心动?还是说,海外版才是正统才是你的菜?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