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公里每小时,雨夜,高速。你坐在驾驶座上,指尖轻触方向盘。车窗外大雨如注,视线模糊,激光雷达与摄像头勉强分辨着世界。你启用所谓的L2辅助驾驶,机器告诉你好好休息,剩下的交给硅片和算法。下一刻,一辆货车变道,飞入你视野;你的车,没有任何反应——你下意识猛打方向盘,车身剧烈晃动,心跳和雨声一并飙升。险象环生之后,只余“万幸”。哪怕你不是张先生,也可能会发出一个同样的质问:“如果真的意外发生,谁为我兜底?”
小米汽车大规模召回,让SU7标准版的11万多名车主集体投身这出智能化的“实验剧”。这不是第一次,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自2024年初以来,国内OTA召回的频率像被谁拉高了音量,汽车俨然变成了大型可远程更新的移动终端,厂家推送一份升级包,一夜之间就给几十万车装上了新算法。只不过,这些代码能否真正解开“辅助驾驶”的安全死结,大概只有险些撞车、偏离车道、被广告牌阴影吓到的车主们心里最清楚。
官方的话永远温柔,技术的措辞始终精准,小米汽车有关部门回应时用的是极通用的说法:“OTA升级解决辅助驾驶在极端特殊场景下的不足,提高可靠性”。这句话其实有两层潜台词:一是“特殊场景有限”,二是“责任不在系统本身”。反正只要用户自己干预及时,事故就不归咱“黑锅”。升级包会自动推送,不用进店,操作简单,等同于手机系统——仿佛把“修复安全漏洞”也转化成了一种用户福利。但无人提及:当升级与补丁成为日常,这种安全感是不是跟一颗“药丸”一样短暂?
说到“药丸”,不由得想起业内流传的一句话:“把汽车当手机迭代,是致命的认知错误。”手机死机能重启,汽车死机往往直接见阎王。现实却是,越来越多年轻人愿意为科技感、首发标签买单,哪怕这意味着他们为算法错误和雷达盲区买单。小米SU7就是小米对自己造车的“beta测试”,而这批车主则在履历上多添一项:“新势力智能汽车大型真实世界测试员”。
数据极度鲜明:2024年,中国汽车召回233次,涉及逾1123万辆,较去年增长67%。其中通过OTA进行的技术召回已成主流——看上去汽车越来越聪明,安全却不是越来越有保障。不信看看李晓女士的遭遇:大暴雨,车道线消失,智能助手一头扎向护栏,轮胎打滑、险象环生。李女士说自己之后不敢再开车。这种信任溃败,比系统故障本身更难修复。这年头,智能化好坏参半,连广告牌的阴影都可能让系统急停,这样的识别算法,客户大多想喊“下线”。
专业分析一下技术底层:视觉算法本身存在逆光盲区,毫米波雷达检测移动物体有迟滞,传感器融合算法再牛,极端场景依然难保安全——尤其在中国复杂路况下。OTA升级能优化,但无限逼近绝对安全只存在工程师与PR稿件的梦想里。“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这个等式,在每一起事故边缘都等于是提醒但不是保障。法律也只是最后一根稻草,《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产品缺陷可主张赔偿,甚至退车。但责任链条一旦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算法失误”的界线就像车道线一样容易被大雨冲散。
就算你说本次召回“只是技术迭代”,但现实感受却是“打补丁式召回”。只要没换零件,一切仿佛虚拟世界的数据更新。可偏偏安全是物理世界的真相。3000+退车申请和流行的质保、积分补偿,实际是车主用真金白银换来的风险觉醒。积分可以买米家电饭煲,无法买回高速上悬在脑袋上的那一颗命。
有意思的是监管逻辑——每一次OTA升级都需向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通报,备案材料详细到推送策略、失败补救、是否需用户同意,以及升级是否影响续航、动力。监管数字漂亮:2024年OTA升级召回19次,涉及400多万辆,增幅高达246.8%。对于普通车主来说,这些“数字化治理”最大的问题是看得懂登记表,却看不懂升级代码。科技越“智能”,安全边界反而变得模糊。谁来保证算法不会在某一瞬间遭遇“业务阉割”或“低级失误”?如果你的AI助手认错了路灯为障碍,突然急刹,那后车和你的脊柱就只能自己负责。
说到这里,忍不住自嘲一句:法医如果碰到这类事故,最多验个痕迹、认定机械故障;但对智能汽车来说,责任链条被数据和算法拉得无限长。最终,命悬一串代码,无人“验尸”算法,咱只能在新闻里和售后群里刷升级信息,等待下次“补丁”来临。
归根到底,这场大规模召回,是技术迭代的必然产物,也是“新势力造车”难逃的成长阵痛。智能网联汽车不是beta测试场,车企不是可以无限容错的玩家。11万车主的真切体验,是生动的现实叙事,也是对行业安全边界的拷问。监管在进步,技术在升级,但信任却远比OTA包难重建。这场信任重建,还需要多少次补丁、多少次备案、多少份律师函,才能真正让每一个车主在高铁般智能的汽车里感到“安全”两个字,是数字,而不是代码?
既然汽车可以远程升级,那么车主的心理安全感,你觉得能像推送更新一样一键到达吗?这是个现实逻辑题,也是个伦理开放题。你的答案会是什么?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