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聊起国产汽车,比亚迪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很多人印象里,比亚迪就像个一路开挂的学霸,销量噌噌地往上涨,每个月都好像在刷新自己的纪录,稳坐中国车市头把交椅,“迪王”的称号叫得响当当。
不过,最近的一些消息可能让不少人有点意外。
就在大家觉得比亚迪要一直这么领跑下去的时候,情况似乎起了点变化。
它不仅连续两个月把月度销量冠军的宝座让给了老对手上汽集团,连自家公布的财务报表,那利润数字也没以前那么亮眼了。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这是怎么了?
是比亚迪跑累了,还是市场风向变了?
这位车市的新晋王者,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成长的烦恼?
咱们先来看看销量这回事。
说实话,比亚迪的销售能力依然非常强悍。
就拿今年10月份来说,一个月就卖出去了44万多辆车,这个数字不管放哪儿看,都是相当厉害的,也算是创了自己今年的月度新高。
但是,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
厉害是厉害,可要是跟去年同一个月比,销量其实是下滑了百分之十二还多。
这就像一个平时每次都考满分的学生,这次虽然考了98分,依然是班里顶尖的,但大家还是会好奇,为什么会丢掉那2分呢?
而且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而是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同比下滑。
更关键的是,在你稍微放慢脚步的时候,后面的对手可是一点没客气。
老牌劲旅上汽集团,10月份卖了45.4万辆,就凭着一万多辆车的差距,重新夺回了月度销冠的位置,而且全年的总销量也在一步步追近比亚迪。
再把视野放宽一点,看看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
以前的新势力里,零跑汽车的销量一下子冲破了7万辆,蔚来和小鹏也纷纷回到了4万辆的水平。
而那些传统大厂,像吉利和奇瑞,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力更是迅猛,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涨了将近百分之六十四,奇瑞更是第一次单月突破了11万辆。
这种场面,就好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比亚迪本来是遥遥领先的第一名,但一扭头发现,后面一大群选手都加快了速度,拼命地追了上来,差距正在不断缩小。
面对这种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比亚迪自己也做出了调整,把原来定下的全年550万辆的宏伟目标,调低到了460万辆。
这并不是认输,而是一种非常清醒和务实的判断,说明他们也意识到,那种闭着眼睛就能飞速增长的好日子可能已经过去了。
即便如此,要在剩下的两个月里完成这个新目标,比亚迪平均每个月也得卖出45万辆以上,这个压力其实一点也不小。
销量上的压力,很快就反映到了公司的账本上。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车卖得还是那么多,怎么会不赚钱呢?
比亚迪今年第三季度的财报就揭示了这样一个“怪圈”:营业收入将近1950亿元,比去年同期还少了点;而净利润更是下降了三成多,只有78亿元左右。
这就出现了“增量不增收”的现象,通俗点说,就是卖的车多了,但揣进兜里的钱反而少了。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也不复杂。
一方面,就是今年贯穿全年的汽车“价格战”。
大家买车的时候应该都感觉到了,为了抢客户,各大车企都在拼命降价、搞优惠。
比亚迪作为市场老大,自然是首当其冲,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也不得不加入这场混战。
车是卖出去了,但每辆车的利润空间被大大压缩了,就像一个生意火爆的饭馆,为了跟周围新开的店竞争,所有菜品都打八折,客人是多了,但老板最后算账发现没多赚多少。
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比亚迪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研发。
很多人可能觉得,搞研发不是很正常吗?
但比亚迪的投入规模确实是惊人的。
今年前九个月,比亚迪在研发上就砸进去了437亿多元,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就要花掉1.6亿元搞技术研究。
这个数字,几乎是它同期净利润的两倍。
也就是说,比亚迪差不多是每赚一块钱,就拿出将近两块钱投入到未来。
这些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比如智能驾驶、固态电池这些决定未来十年车企生死的关键技术领域。
这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宁愿牺牲眼前的部分利润,也要为未来的竞争构筑起一道别人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这就像一个家庭,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为的是孩子将来能有更大的出息。
面对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利润下滑的困局,比亚迪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非常有远见地在三条战线上同时寻求突破,试图跳出这个“内卷”的圈子。
第一条路,就是向高端化发展。
既然十几万到二十万的平价市场已经杀成了一片红海,利润越来越薄,那就向更贵的市场进军。
于是我们看到了腾势、方程豹和仰望这三个品牌的组合拳,覆盖了从20万到100万元以上的全部高端市场。
特别是仰望品牌,直接把车卖到了一百多万,敢于和奔驰、宝马这些传统豪华品牌正面竞争,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底气和自信。
今年前十个月,这个高端品牌矩阵也卖出了超过27万辆车,证明了这条路是走得通的。
第二条路,是大力开拓海外市场。
国内市场太卷了,那就去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寻找新的增长空间。
比亚迪的“出海”步伐快得惊人。
今年前十个月,比亚e迪在海外就卖掉了78.5万辆车,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海外销量总和,而且占总销量的比例也提升到了百分之二十以上。
它的产品已经进入了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在很多地方都成了当地的明星车型。
而且,比亚迪还为未来定下了更宏大的目标,计划到2026年,海外年销量要达到150万到160万辆。
这说明,海外市场正在从过去的“试水”,变成比亚迪未来稳固江山、持续增长的“定海神针”。
第三条路,可能也是最精明的一步棋,那就是把自己打造成汽车界的“供应商巨头”。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不仅造车,也自己生产电池。
它的刀片电池技术非常先进,以前主要是自己用。
但现在,比亚迪想通了,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卖给其他车企,多赚一份钱呢?
于是,旗下的弗迪电池开始独立对外供货,客户名单里不乏特斯拉、现代汽车这样国际巨头,也包括小鹏、小米、蔚来这些国内的竞争对手。
这么一来,比亚迪就多了一条腿走路。
不管自家的车卖得怎么样,只要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发展,它的电池就能卖出去,这就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巨大的收入来源。
这就像一个厉害的厨师,不仅自己的餐厅生意火爆,还把自己独家秘制的调料卖给其他所有餐厅,影响力自然就更大了。
最近,弗迪电池还公布了更前沿的固态电池技术规划,目标直指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高地。
这一系列的布局显示出,比亚迪的雄心绝不仅仅是当一个汽车销冠,它正在努力从一个单纯的汽车制造商,向一个掌握着能源和技术核心的平台型公司转型。
眼前的销量波动和利润压力,或许只是它在完成这次华丽转身前,必须经历的阵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