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老祖宗的话,放在今天的东风汽车身上,再合适不过。
最近刷汽车新闻,总能刷到东风汽车的消息。
一会儿说他们成立了新公司“奕派科技”,几天就搭好了班子;一会儿又说管理层大换血,好多“75后”“80后”走上核心岗位。
身边开东风车的朋友都在感慨:“这是真被逼到份上了,不改革不行了啊!”
当年靠合资车“躺赢”的日子
要说东风,那可是咱们汽车圈的“老大哥”级人物。
1969年在湖北十堰起家,一开始主要做商用车,后来1992年跟法国PSA合资搞了神龙汽车,才算正式踏入乘用车领域。
但真正的“高光时刻”,得是2009到2017年那几年——那时候的东风,简直是“人生巅峰”。
东风日产一年能卖150万辆,东风本田85万辆,神龙汽车也有70万辆,三家加起来,2017年集团销量直接冲到412万辆,稳稳站在行业第一阵营。
那时候路上跑的,十辆里总有一两辆是东风的合资车,不管是日产的轩逸、本田的CR-V,还是神龙的富康,都是老百姓眼里的“香饽饽”。
谁能想到,十几年后会变成现在这样?
新能源这班车,东风咋就没赶上?
其实东风不算反应慢的。
2019年就搞了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算是最早下场的央企之一。
可这几年跑下来,结果却让人有点“恨铁不成钢”。
2024年东风新能源销量86.1万辆,看着比长安的73.4万辆多,但自家三个自主品牌——风神、奕派、纳米,加起来才卖了21.3万辆,在国内市场连3%的份额都占不到。
更让人着急的是,这仨牌子还老“打架”,2023年风神和奕派的车,价格重叠的区间居然有43%,相当于俩兄弟抢同个饭碗。
按理说“十四五”期间投了超500亿研发费,拿了5000多件新能源专利,技术该不差啊?可就是没转化成老百姓想买的车。
就像咱们平时说的“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眼睁睁看着别人在新能源赛道上越跑越快,东风却还在原地打转。
重组黄了,只能自己“动刀子”
今年年初,车圈都在传东风要跟长安重组,说要搞个年销超500万辆的“汽车国家队”,当时好多人都觉得“这下东风有救了”。
结果呢?6月份传来消息,长安成了独立央企,东风“暂不涉及重组”。
煮熟的鸭子飞了,外部帮忙的指望落了空,东风只能咬着牙自己“动刀子”。
新公司6天搭班子,这次能行吗?
重组没成,东风反而更拼了。
6月底,“奕派科技”突然冒了出来,是由原来的东风乘用车公司改名来的。
你猜多快?6天就把全价值链的团队组建好了,两周就定了“下半年攻坚战”的目标——要把风神、奕派、纳米三个牌子整合到一起,奕派往上走,跟华为合作搞高端车;风神则对准家庭用户,走实用路线。
人事上也跟“换血”似的,以前搞技术的人全被推到了前面。
比如东风日产搞技术出身的周锋,直接当上了集团副总经理;岚图的CTO汪俊君,转头就去当了奕派总经理,就是为了让技术能在各个品牌间共享,别再像以前那样“各扫门前雪”。
好多“75后”“80后”走上核心岗位,老员工都说:“这下办公室气氛都不一样了,以前慢悠悠的,现在天天跟打仗似的。”
写在最后
从当年靠合资车“躺赢”到如今被逼着改革,东风这几十年就像坐过山车。
现在的改革能不能成功,谁也说不准,但至少让人看到了“不躺平”的劲儿。
毕竟,哪个老品牌没经历过起起落落呢?咱们普通消费者,也只能盼着这些老国企能早点走出困境,造出更多老百姓喜欢的车。
参考资料
南都·湾财社:《作别长安,东风汽车暴风变革的60天:“一切为了赢”》
新浪财经:《长安东风重组生变:分立先行整合待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