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辆车的“大脑”什么时候才能像老司机一样,记路、判断、从容应对复杂路况?当智能驾驶还在为“能不能开”争论时,小鹏已经把目标定在了“开得多像人”。
最近,小鹏汽车官宣:全新小鹏P7与G7 Ultra即将迎来VLA车位到车位功能的推送。这听起来像是一次普通升级,但背后的技术逻辑,其实正在悄悄改写智能驾驶的游戏规则。它不再依赖固定的路线记忆,而是真正做到了“走到哪儿记到哪儿”,无论你在哪个城市的地下车库,都能实现从起点车位到终点车位的自动泊车。
这背后,靠的是一套“端云协同”的独特架构。大多数车企选择在车端部署模型,受限于算力,能力有限。而小鹏反其道而行——先在云端训练出一个720亿参数的超大“世界模型”,用2000万段真实驾驶视频“喂”出来,年底还要翻十倍。这个“大脑”学会的是对复杂环境的通用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某条路。
然后,通过模型蒸馏技术,把这套“学霸经验”压缩成车端小模型,装进车里。这就像让一个博士生把知识提炼成一本通俗手册,交给驾驶员随身携带。车端执行,云端进化,两者协同,能力持续迭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G7 Ultra的硬件底子——三颗自研的图灵AI芯片,整车算力高达2250TOPS,全球第一。没有这样的算力支撑,再聪明的模型也跑不起来。软件、硬件、数据闭环,小鹏正在构建自己的“三位一体”护城河。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强的自动泊车吗?有人会说,找个车位有那么难吗?可当你在地下三层迷宫般的车库兜圈、手里拎着刚买的重物、孩子在后座哭闹时,那一刻的“解放双脚”,或许比高速巡航更有温度。
何小鹏曾说,这次升级的目标是让体验“强10倍”。但这10倍,不只是效率的提升,更是认知方式的跃迁——从“按指令执行”到“像人一样思考”。它能预判风险、实时渲染3D停车场地图,甚至在你第一次去的地方也能自如应对。
可这也让人不禁思考:当车越来越“聪明”,我们会不会越来越“依赖”?当系统能处理复杂场景,人类驾驶员的角色,又该往何处去?技术的边界在扩展,而人与机器的默契,或许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