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慕尼黑国际车展又把BBA电动车推上了风口浪尖。奔驰、宝马、奥迪这几家老牌豪华,端出了自家最新的电动旗舰,摆出一副“王者归来,重新定义高端新能源”的架势。乍一看,好像是准备拿电动车翻盘,证明自己还很能打,很能卷。但要问一句:BBA电动车都很好,但打得过中国车吗?这个问题不只关乎车本身,还埋着一堆行业和市场的哲学。
我琢磨车展那几款新品,想了半天,心里还是觉得“看着光鲜,未必真厉害”。你要说技术,那肯定是用料十足,参数齐全。你要说品牌,那依旧是头顶光环。但真正去掏心掏肺地问一句:“在中国市场撞上本地新能源,那谁更有戏?”答案其实没那么难猜。
先说咱们熟悉的奔驰。这回新电动GLC一亮相,各路媒体都盯着它那一圈灯光秀。老外争着说这设计是为了讨好中国消费者。但你会发现,中国人其实没那么容易随便被亮灯忽悠走。真要说买车,谁没见过灯光开关、流水灯啥的?更何况现在的新能源品牌,玩灯已经玩得像白开水一样日常。奔驰再怎么贴近燃油车设计,换壳改名,抱着GLC的金字招牌,也只是给电动版铺了条看似安全的路。可是,油车的路,未必是电车的路。
奔驰这回把EQ系列一刀切,直接拿GLC那碗饭去喂电动GLC,想着用老名字带新人气。这一招其实前头宝马早玩过。宝马iX3之所以被归在之前的X3系列,就是让消费者下意识觉得,“不用太担心,我就是你熟悉的老朋友。”但市场最不缺的,就是消费者不走寻常路的思维。宝马电动车也降过价了,3系的价值得不到保护,电动的独立性也没建立起来。整体看,想借油车招牌在电动市场混得风生水起,风险比看起来大多了。
参数方面倒是都堆得挺凶,什么800V高压、700公里续航、大屏、全新操作系统,这些玩意儿放在五年前确实是硬通货。可现在中国品牌拼到极致,卷到飞起,随便挑几家都能拿出来和BBA掰掰腕子。别说买个纯电豪华车,就算买个中端的比亚迪、极氪、理想,谁敢在智能化和体验上轻描淡写?你说电动车拼什么?拼的是车机反应快,生态丰富,智能助手贴心,OTA各项功能一口气下十几个。BBA能不能把这些补齐?说实话,光靠工程底蕴和资本,未必能玩得转“体验为王”。
再瞅瞅宝马,这回端出个“Neue Klasse”,号称“新世代”,各种四中枢什么超级大脑,技术噱头拉满。说白了就是用底层技术架构重塑电动车,强调什么“驾驶者的快乐”,一副初心不改的模样。这没问题,是宝马的传统强项。但是,中国消费者到底买电动车图什么?是非得追求稳准狠的驾控体验,还是更在意“大空间、智能座舱、舒舒服服开车”?有车评人说宝马新电动比燃油还带劲,我倒想问一句:“在中国,谁还用买新能源为了横扫山路、激烈驾驶?”
真的,买新能源的群体,大部分可能连自己是不是前驱都是买了以后才琢磨。对他们而言,车的科技感、每天用着舒心、功能丰富,远比开着上山下坡起个飞步更有吸引力。宝马这些“技术派大招”在中国,能打动死忠粉,能吸引一部分追求操控的高端用户。但真要跟中国品牌正面PK智能化体验,那就像拿自行车链条和手表机芯比精度,门道完全不一样。尤其到未来自动驾驶大爆发,车越来越像移动的智能空间,谁还关心运动基因?你那超级大脑再厉害,还是得能相匹配地给用户带来“新鲜感”和“舒适感”。
至于奥迪,那真是一家活在想象力和“保守”之间徘徊的公司。这些年,各种概念车画得天马行空,让人以为奥迪下一步要跟特斯拉甚至乐高拼可变形。量产车一落地,还是那些规矩的奥迪面孔,设计稳得让人放下了所有幻想。你说“智能座舱”可以隐藏方向盘、自动驾驶无缝切换,也可以SUV变皮卡,听起来炸裂。结果去看A6 e-tron、Q6 e-tron这些车型,技术进步有,但创新想象力总和量产车距离遥远。究其原因,是奥迪不敢或者暂时没能力彻底打破自己原先那套做车思路。全球战略里保守,一到中国,倒又推个“去四环”的E5 Sportback,彻底和老品牌LOGO做切割,玩起国产专属。
这种决策让人又惊又喜。“去四环”到底好不好?有人担心溢价没了,中国消费者不认了。但其实,咱们本地新势力还真没几个靠老品牌标卖得火的。理想、小鹏、蔚来,甚至问界,哪个不是自己卷出来的?靠的还是产品实力和体验。如果奥迪敢在设计和配置上彻底松绑,不再被老体系束缚,那其实才是真正的突破——你得和中国品牌正面拼竞品,而不是永远靠祖传logo和以往的认可度。
所以话说回来,奔驰、宝马、奥迪堵得还是一条老路:“能不能把之前燃油车的优势,原味儿移植到电动化时代。”他们目前都还扔不掉昨天的光环,总想着燃油的模式能不能给电动车也加点分。这里面有惯性,也有恐惧。怕把自己彻底交给了新的市场逻辑,会跟原先的体系断了联系。但中国新能源这几年告诉我们,市场变革最不讲情面,也最不认祖宗。如果你还是想着“油车那套思路带电动”,那其实是在自我设限。
别忘了,中国现在已经是全球电动车最大消费市场了。各路品牌、小米、极氪、问界,各种配置天天刷新行业认知。你想跟中国新能源卷,光靠参数、光靠历史、光靠一两项技术的提升,远远不够。中国用户要的是“体验至上”,而且站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潮头。谁能把车做成那个移动智能空间,谁才能成为新时代的赢家。
所以,慕尼黑车展的BBA新品,看着是交了功课,但离“全面反击”还远得很。能不能打过中国车?现在中国新能源早已经从仰望到引领,很少有技术、体验、性价比是中国品牌不敢碰的。有些新造车企可能一两年政策风向变了就阵亡,但大的趋势已经不容逆转。要是真正赢得这张新时代入场券,BBA不光得砸钱提升产品力,更得彻底换一套思路,从顶层设计到市场反馈全线 reset。不能只摆工程底蕴、不能只吃老本,更不能以为一串logo就能换来市场优待。
想彻底赢下电动车时代,变革要从自我否定开始。别看自己曾经拿过多少奖、以往多辉煌,现在谁卷得快谁就是话事人。奔驰、宝马、奥迪能不能把电动车玩成新经典?前提是他们愿意走出舒适区,敢和中国竞争对手赛跑,而且不是比谁更像过去的自己,而是比谁更懂未来的用户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中国市场的严酷和机会,都在等着他们真正放下包袱之后看看谁能笑到最后。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