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大洗牌,中国长安“升级”插刀,能否杀出汽车新规则?
01 上半年我身边的车圈故事,还挺魔幻的。
我们编辑部有个同事,年初刚买了台新能源,说实话,选的时候纠结了半个月,各种品牌翻来覆去比。
销量榜一看,新能源车蹭蹭往上冲,全球六月卖出了180万辆。不吹不黑,中国市场占了111万辆,涨得还挺猛。
这个趋势,要是放在三年前,我都不敢信。车圈不少老司机一开始都觉得电动化是闹着玩的,觉得传统品牌坐稳钓鱼台就行。
但现在,全球排队卷智能网联,像丰田、大众这些巨头转型说实话有点“不舒服”,步子没那么稳。
反倒是中国这边,像长安这样升级的新集团,突然拉满存在感。人家刚官宣央企新身份,一出手整合了117家分子公司,资产直接翻到3087亿,员工十一万。规模摆在这儿,气势不一样。
有朋友半开玩笑,说现在汽车圈就像卡牌游戏。谁能打出“升级央企”这一张,就是变局里最大变量。
02 很多人其实没发现,这次长安的玩法,和之前简单拼公司不同。
简单讲,国资委批的牌照——直接晋级央企,和一汽、东风平起平坐。资源、政策、执行力,三位一体。说人话就是,有了强组织力,还能市场化竞赛。
我之前还跟维修圈的小师傅聊,他说新集团厉害在全链路。整车、零部件、销售、金融、摩托,全都一条龙。别的品牌各自单打,新长安把链条拉直了,供应和创新都能联动。
2025年开始,这样的大集团,每个月营收都很吓人。今年刚半年,营业收入1469亿。新能源这块最猛,涨了49.1%。海外也有进步,5.1%的增长说实话,比不少全球巨头还漂亮。
我自己开新能源,也碰到过配件断货的尴尬。新集团有自己零件品牌辰致,等于把供应链变成可控的。这个底子,不只是拼销量,更是拼抗风险能力。
实际体验下来,买车时心态更稳了。不会担心啥“缺芯”,也不怕单一车型定价乱飞。
03 很多人有疑问,升级后长安到底靠啥突围?车型和市场都很讲究。
三条新能源品牌线,就是阿维塔、深蓝汽车、长安启源,各有打法。分工其实很像“军团模式”。
阿维塔冲高端。海外卖得贵,在新加坡能卖到150万一辆。华为联手造的旗舰SUV,明年就来了。听说是行业唯一,首发六座大号。这几年要上17款新车,跨度很大。
深蓝汽车主攻科技运动潮牌,15万到30万区间。就冲着全球年轻用户去的。计划5年推三十款新车,每半个月就来一个新品,太卷。
长安启源剑走中坚。为主流家庭造“越级价值”的智能车。负责人还爆了个料,说手里有三个弹。炸弹、导弹、核弹,下半年三连发,Q07激光版、新A06、小型纯电SUV都要上线。
我偶尔也在群里看见车友吐槽,说这种“高端下沉、多线并举”是不是搞噱头。
但实际上,这就像打游戏分职业,前排抗伤,后排输出,用全阵型把市场范围全包了。哪怕一个点失灵,集团整体都不会掉链子。
有人问是不是会造成同类产品互相内耗。说实话,在中国汽车产业进入全球化、智能化大洗牌的今天,后手就是要多。以前我甚至觉得这种打法太激进,结果今年看营收和出口数据,真就顶住了。
04 企业“升级”不是空口号,背后其实还藏着区域经济的大算盘。
成渝双城经济圈,就是一个典型。新长安带着整集团资源挤进去,直接让当地汽车生态疯涨。物流、金融、整车厂、摩托,全都一起拉起来。
我去年跑成都,发现当地4S店排队看车的多了,买新能源和摩托的比例直线拉升。公司做配件的朋友反馈,订单比三年前多了两倍。
打个比方,这种“大集团+区域协同”,像是把发动机和变速箱对齐,动力传递特别直接。不会出现各踩各的油门,最后全队都打滑。
还有一个很少人关注的点,这次央企升级,不止是单纯的“企业合并”,而是对整个产业链和全球供应链协同做了新规划。这一招,是国际车企还没搞明白的。
05 我也得说一句,升级并不是万能药。
再大的集团,底层竞争力还是看技术、牌照、服务和出口能力。过去不少“央企一把手”最后掉队,都是因为创新乏力、反应慢。
长安这次赌在了智能网联、新能源和全球化三条赛道,那就势必要天天升级产品、适应全球法规,比如GB 9743-2024《轿车轮胎》这样的细则一点不能漏。
我刚买车那会儿,最怕遇上“反人类”设计,比如座椅调节老是藏在方向盘底下,导航语音天天吵,升级软件还卡。新集团要想当“变量”,这些用户痛点,一个都不能放过。
说白了,现在的长安还在路上,也能开,但能不能成为全球汽车大洗牌里的关键玩家,还得接着看三年后实战成绩。
经验告诉我们,车圈的变革永远是一场硬仗。车好不好用、省不省心、安全能不能做实,才是车主最在乎的。
这一步走得怎么样,我先看着,朋友们可以一起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