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智驾能力总算有了点像样的提升。小米汽车最近给SU7全系推送了基于千万级高质量驾驶片段训练的大模型系统,在智能驾驶赛道上迈出了想秀肌肉的关键一步。这可不是简单给系统升级打个补丁,而是做了一次“从骨子里重塑大脑”的再造。大模型靠的就是“喂数据”,而小米这回不含糊——一口气拿出了1000万条Clip驾驶片段,硬是把数据库宽度撑到了此前233%的体量。这不仅是量变,更是质变。对用户来说,这更新意味着出门叫车少一份焦虑,回家多点安全。
咱们先聊聊这个所谓Clip,简单来说,每个片段都是在真实交通环境下记录下的复杂决策瞬间,什么突发急刹、施工区域绕行、无保护左转……全都是老司机日常头疼的活儿。全国238个城市路况被一扫而空地收录,每天还新鲜滚热辣地长出4.8万组片段。说白了,别人家那点数据在它面前只能叫小儿科。小米这是要让汽车“悟透”中国式交通——红灯下的摩托车、三车道的电瓶王、辅路里爱加塞的奔驰……模型不断自我进化,知识图谱跟着水涨船高,终于学会了“弯道超车”。
纵向控制这块,小米可没偷懒。十几万小时老司机的加减速轨迹全被塞进模型,效果也不藏着掖着:实际测试显示,城市堵车路段车辆的加减速冲击度降了57%,乘客的晕眩感降低不少。动力输出也学会“先知预判”,遇上下坡堵车,提前松油减速,一点都不生硬。结果就是有人心疼驾驶乐趣没了,乘客表示我想静静,不晕车才是王道。
横向呢?成绩也不赖。面对复杂的绕行环境,通过率提升67%。施工区锥桶,模型看到都亲热,避开成功率高达87%。秘诀在于传感器的“多模态深度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视觉语义信息一起搞对象,难搞的异形障碍也能精准建模。而风险博弈树算法,每0.3秒就能计算出16种潜在方案,然后就地取材、择优通行。遇到坏天气或“小黑车”,也能从容应对,翻车概率直线下跌。
关键的路口通过率上涨23%。早年间无信号灯路口总是让人神经紧绷——左转怕对面突进,直行怕摩的一头扎进来。现在模型通过细致度堪比显微镜的行为预测,提前看破意图,接管率下降78%,软绵绵地学起了老司机“半让半冲”的精髓,效率直逼人工水平。
所有这些进步都不是凭空得来的。核心创新有三架马车领跑:一是端到端架构,让决策延迟压缩到120毫秒,思考快了,车也不慢了;二是多模态数据在特征层进行深度融合,信息损耗消弭于无形,感知精度自然而然提升;三是知识迁移,特殊场景学到手的新本事,立刻能推广到全局应用。这样一来,追赶的同行发现技术壁垒越来越难突破,18个月都不一定追得上。行业话语权的重心,从“功能有无”转到了“类人化指数”,就是说,AI会不会做人,比会不会开车还重要了。
未来路线小米也没藏私:接下来要让汽车不靠高精地图就能自如游走,建厘米级实时路网拓扑;还要让系统在县道、村路零适应,直接横扫一二三线城市;很快,危险场景的提前预判时间也会拉到1.2秒,给安全兜足底。最终目标,不再只是开得准,更要“读懂”中国道路文化:路边电瓶车往哪儿拐、行人神态是不是要过马路,统统提前心知肚明。
总的来说,小米这步棋是拿“天量数据+大模型+中国道路”三把钥匙,硬是开启了智驾新局面——希望下回我们坐在车里可以安稳地刷会儿手机,而不用担心前方的三蹦子和斑马线上神出鬼没的大爷。智能驾驶,靠的不是套路,而是实打实的成长。戏还没完,后面更精彩。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