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风云突变,一场牵动中国乘用车市场的重大变革正在上演。2025年2月9日,东风和长安两大汽车央企同时发布了重组公告,这一堪称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揭开了国家级汽车产业战略整合的序幕。4月11日,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在业绩说明会上正式确认,长安与东风的战略重组方案"基本已完成",双方将携手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两大国家队,东风和长安此次牵手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大"到"强"转型的关键一步。面对全球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国车企如何破局、如何争夺国际话语权,这场重组或许能给出答案。
重组不是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资源、技术和战略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全年销量达268.3万辆,同比增长5.1%;东风集团全年销量248万辆,同比增长2.5%。两者合计销量为516万辆,若重组完成,新主体将超越比亚迪的427万辆年销量,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五大车企,仅次于丰田、大众、现代和Stellantis。
这场重组绝非突发奇想。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在2024年曾直言,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亚迪"。事实上,虽然两家企业在新能源领域均有布局,但与市场领导者相比仍有差距。数据显示,2024年长安汽车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73.4万辆,占比约27.38%;东风集团新能源汽车销售约86.1万辆,占比约34.72%。相较之下,同期比亚迪新能源车型几乎占据其全部销量。
深层次来看,面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双重变革,央企汽车集团的传统机制与分散投入已难以应对市场激烈竞争。东风与长安在产品定位上存在诸多重叠,如高端新能源领域的岚图与阿维塔品牌,以及主流市场的启源、深蓝与风神、奕派等。业内人士安庆衡指出,东风汽车的传统制造能力和商用车品牌经验,与长安汽车的智能化能力形成互补,但两者在新能源发展规模上与比亚迪、吉利等仍有差距。
重组后的新集团将面临全方位挑战。首先是品牌整合与产品规划。目前,东风旗下拥有猛士、岚图及东风等品牌,长安则有启源、深蓝、阿维塔等。如何避免内部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将是新集团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高端新能源市场,阿维塔与岚图如何各展所长而非相互蚕食,需要精心设计。
技术路线是另一关键挑战。长安汽车七年来投入1148亿元、1.8万人,在智能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整车AI算力达1000+TOPS,拥有自主开发的天域OS操作系统和天枢智驾系统。东风则在混动技术和商用车领域具有优势。重组后,如何整合双方技术资源,形成协同效应,将直接关系到新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全球化战略同样不容忽视。长安汽车2024年海外市场销量达53.6万辆,占比近20%;东风集团海外出口24.6万辆,占比不足10%。相比之下,全球头部车企如丰田和大众的海外销量占比均达到82%。新集团需要整合双方在全球市场的优势,构建更加完整的出海矩阵。目前,长安在东南亚布局积极,计划三年内在泰国投放12款新能源产品;东风则在欧洲市场取得进展,岚图已进入挪威、丹麦等10余个欧洲国家。
组织架构和人事安排是重组成功的基础。据报道,新集团的领导层已初步确定,周治平将扮演重要角色。他曾长期在兵装集团任职,并在一汽、东风、长安均有任职经验,这种跨企业背景有利于推动整合。但如何处理两大央企的文化差异,消除内部摩擦,仍是重大考验。
产业链协同将是重组红利的主要体现。通过整合采购、研发和制造环节,新集团有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特别是在动力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领域,集中力量攻关"卡脖子"技术,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国资委已推动中国一汽、兵器装备集团、东风集团与中国诚通合作,共同打造国资动力电池头部企业,为更大范围的协同奠定了基础。
市场反应热烈。重组消息公布后,相关概念股出现异动,东风系、兵装系多家上市公司股价大涨。截至2025年2月10日收盘,A股公司东风股份、东风科技、长城军工、东安动力等涨停;港股东风集团股份涨幅超25%。投资者普遍认为,重组将带来协同效应,提升资本效率。
专家们对重组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成员颜景辉认为:"如果要重组整合,两家可能在电动化、智能化这些方面强强联合,整合资源,以发挥资源效率,使汽车行业在电动化、智能化以及其他方面创新提升,这是具有战略性的思考。"但他同时指出,能否达到"1+1>2"的效果,还要看具体整合方案。
国际竞争格局也将因此重塑。在全球车企纷纷寻求联盟的背景下,中国车企通过整合实现规模扩张和技术协同,有望在国际市场赢得更多话语权。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新兴市场,新集团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郑赟表示:"从绝对数量看,中国体量较大的整车厂在全球占比不高,未对国际市场造成明显冲击。品牌重构、企业重组,这些前置工作将推动中国出现大体量车企,在国际市场带来让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重组所带来的挑战同样不容忽视。首先是文化融合。作为两个拥有几十年历史的大型央企,东风与长安各自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如何在整合过程中避免文化冲突,保持团队稳定,将是管理层面临的一大考验。
其次是产能优化。两家企业在全国拥有多个生产基地,重组后如何合理规划产能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需要精心设计。特别是在新能源转型过程中,传统燃油车产能如何平稳过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此外,渠道整合也充满挑战。两家企业各自拥有庞大的经销商网络,重组后如何优化渠道结构,提高运营效率,同样需要周密规划。特别是在海外市场,如何整合双方的销售渠道和服务体系,是国际化战略成功的关键。
尽管挑战重重,但这场重组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协同创新,新集团有望在电动化、智能化和国际化三大方向实现突破,为中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提供新模式。
未来,重组后的新集团将面临三大关键任务:一是加速电动化转型,提高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二是深化智能化布局,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取得突破;三是推进国际化战略,提高海外市场份额。只有在这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真正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同时,这场重组也将引发连锁反应,推动整个汽车产业加速整合。一方面,其他央企和地方国企可能加快重组步伐;另一方面,中小车企面临更大生存压力,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高。这一趋势符合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有利于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面对这场重大变革,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整合优势资源、聚焦核心技术、深化国际合作,中国车企将在全球汽车产业新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
你如何看待东风与长安的战略重组?这对中国汽车产业乃至全球汽车格局将产生哪些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见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