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

"

图片中这段话,是李想在最近一期央视《对话》栏目中所说。

他说“无论是雷军还是李斌、何小鹏,我们都隔三差五会一起吃饭聊天”。“有什么说什么,相互坦诚的程度都是不能公开的。也包含给对方特别好的建议,哪怕可能对方听起来并不舒服。”

"

“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有驾

李想用四个字总结他们四人的相处之道就是:坦诚相待。

说实话这与大众所熟知的汽车圈似乎有些不同,因为当前不少车企身陷口水战、舆论战已成常态,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蔚小理之前一直被看作是彼此长期的竞争对手,都有价位重叠、定位相似的车。还有刚刚到来的小米,YU7和G7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

但李想爆料出来他们四人的相处之道,却与之相反,有一种友爱融洽、惺惺相惜的感觉,事情变得有意思起来。

造车十余年,四人深度捆绑

先来看这三张图。

第一张图配文是“三个苦逼,忆苦思甜”,相信是不少读者对于李斌、李想、何小鹏三人在公开场合合体的初印象。至此“蔚小理”不论是社交媒体还是用户选购,都被深深绑定在一起,当时他们三人还有个共同的称号“造车三傻”。

第二张图多了雷军和王传福两人,这是在小米造车前夕的一次闭门会议。彼时的“蔚小理”已经走出生死区,都成为造车新势力头部阵营,不仅要面对传统车企的挑战,还要面对彼此之间的竞争,而小米还是造车门外汉。

第三张图是小米汽车首次发布会,雷军站在小米汽车发布会舞台中央,台下李斌、何小鹏、李想再次同框,且都为小米汽车送上祝福。当时他们应该谁都没想到,之后小米汽车能“一飞冲天”。

三张图简单回顾了“蔚小理米”四家企业在造车路上的一些历程和交集。正所谓“江湖不是打打杀杀,而是人情世故”,三张图背后反映的,也是这四家老板之间深厚的渊源和利益纠葛。

“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有驾

事实上,在2015年,雷军参与创办的顺为资本就参与了蔚来汽车的A轮融资;2016年蔚来限量发布了纯电超跑蔚来EP9,雷军成为车主之一;2017年,顺为资本参与了小鹏汽车A+轮的融资。2019年,小米集团参与了小鹏汽车C轮的融资,投资了5000万美元。

理想L6发布后,在2024年北京车展上,雷军曾发布视频表示,如果该视频的点赞数能够突破50万,他将购买一辆理想L6。随后上述视频点赞迅速突破50万,雷军也成为了理想车主。就在今年小米YU7发布会,何小鹏亲自下单小米YU7。

雷军、李斌、何小鹏还有李想之间,不仅仅是投资和车主,他们还给彼此造车路上提供精神鼓舞和方向指导。何小鹏曾表示,非常感谢雷军指出自己“只想做董事长而不愿做CEO”的问题。李想说之前雷军曾向他征求造车建议,他只给了一句话:“小米车要想成功,你必须all in。”

“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有驾

四人之间诸如此类的交集还有很多,包括之前小米YU7上市前,李斌、李想、何小鹏都发微博预祝小米YU7大卖,当然,也在宣传自家产品。换个角度想,如今雷军在汽车行业内个人IP非常成功,可以说雷军在哪流量何关注度就在哪,相信李斌、李想、何小鹏也更愿意和雷军走在一起,背道而驰岂不是站在了“流量”的对立面?

仔细来想,蔚小理米如今惺惺相惜,有些类似于昔日BBA之间的抱团。BBA虽然互相竞争但也互相认可,这背后是基于三家认知是一致的,那就是豪华市场只有它们三家。如今蔚小理米也到如此地步,大抵是觉得能够将互联网和造车融合起来的,也就是它们四家了。

所以,在笔者看来,这四人不论是资本注入,还是彼此互为“领路人”,更深层面来说都是互联网思维与造车的深度融合。

放下无谓内斗,抱团才能共赢

“蔚小理米”彼此之间存在竞争是既定的事实,但依然选择频繁互动、彼此支持,甚至如李想所说“坦言相待”,这背后是战略考量,也是企业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的理性选择。

近来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市场份额份额逐步扩大,出口量更是屡创新高,在2024年出口量突破640万辆,稳居世界第一 ,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本该趁势合力开拓全球市场的中国车企,却陷入了内斗与无序竞争的泥沼。

三年多的“价格战”下,虽然中国汽车市占率和销量迅速攀升,但价格的降低并未带来利润的相应增长,单车利润普遍低于国外品牌。而且,价格战之外,部分车企还在舆论场上针锋相对,以不点名方式批判竞争对手,火药味十足。

这种内斗不仅损害了车企自身利益,还对整个汽车产业链造成冲击。大量资源被消耗在低水平的价格竞争和内耗中,使得车企在技术研发、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相对减少,长此以往严重制约中国汽车的长远发展。

“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有驾

诚然,中国车企数量众多,目前大概有148个汽车品牌,其中114个是本土品牌 ,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局面,竞争激烈在所难免。但竞争不应演变为内斗,中国车企应将目光投向广阔的全球市场。换句话说,中国车企都应该团结起来,少一些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一致向外,才有可能加速中国汽车市场强大。

那么,“外”是谁呢?

是特斯拉,是丰田们。

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最大的市场,也拥有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但特斯拉modelY在去年依旧是是全新能源销冠。尽管今年特斯拉在海外地区销量受挫,但在中国市场依然还是强的存在。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第二季度交付量为19.1万辆,较一季度环比增长10.98%;其中6月国内销量为6.1万辆,环比上涨59%,同比上涨3.7%,创下二季度单月最高国内销量。

目前,虽然中国有了年销500万辆的车企,却仍然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汽车制造商。丰田在全球销量1000万辆,2024财年全球销量为1027万辆,是上汽集体、广汽集团、长安汽车、比亚迪、吉利、北汽、长城这七家车企营收总和。

全球市场很大,并不止中国市场这一亩三分地。中国虽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单一市场,2024年整体销量在3200万辆左右,但在中国之外,还有接近6000万的市场等待我们插旗。而且,放眼国外市场,皮卡、全尺寸SUV与大型越野车、高性能跑车等领域,中国车企依旧匮乏。

“蔚小理米”的隐秘饭局,给传统车企们上了一课-有驾

蔚来、小米、小鹏、理想之间的互相扶持,本质上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竞争的必然选择。在特斯拉与传统车企的双重挤压下,对于它们来说抱团取暖或许是生存的最优解。而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对于中国车企来说,抱团共赢也是中国车企高质量走向海外,成长为全球性汽车品牌的必然路径。

不论是内部竞争还是拓展全球市场,中国车企都应该秉承“多方共赢”的思维布局,这样路才能越走越越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