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看到还有人在一本正经地分析燃油车的“三大件”,我都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就好像一群修仙的人,飞剑和法宝都进化到星际巡航了,还有个老师傅在角落里,苦口婆心地说:“道友们,听我一句劝,马步,才是根基啊。”
这个老师傅,今天就叫本田飞度。
这篇稿子说飞度灵魂在机械功底,几万块开出十几万质感。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这个世界,已经不讲道理很久了。现在的车圈,不是请客吃饭,不是温良恭俭让,而是黑暗森林。你在这边打磨你的“金钟罩铁布衫”,那边比亚迪直接掏出了意大利炮,小米掏出了核弹,乐道甚至连桌子都给你掀了。你跟人家讲内功,人家直接物理超度,就问你气不气?
飞度搭载的那个1.5L地球梦发动机,好不好?当然好。在那个燃油车还讲究一个“线性”和“响应”的古典时代,它就是优等生,是那种老师一提问,第一个举手,并且回答得标准又漂亮的孩子。油门踩下去,动力不跟你玩虚的,一是一二是二,童叟无欺。配上那个CVT,丝滑得像德芙广告,主打一个纵享丝滑,把顿挫感给你盘出包浆。
底盘?也是,低摩擦超稳,过弯有信心,开起来不飘。这套“祖传的手艺”,本田玩了几十年,闭着眼睛都能给你调出那个味儿。这就是所谓的“质感”。一种属于上个世纪的,朴素的,充满了机械美学的质感。
但问题来了,这种质感,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乎?
我作为一个开过各种妖魔鬼怪车的中年人,我必须得说,所谓的驾驶乐趣,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催眠。你真的每天都在城市快速路上感受过弯的极限支撑吗?你真的每天都在红绿灯起步的时候,品味那零点几秒的动力响应差异吗?拉倒吧。你每天面对的,是堵到让人想听大悲咒的早晚高峰,是不知道从哪个犄角旮旯里钻出来的外卖小哥,以及能把F1赛车底盘干废的减速带。
这时候,你那点所谓的机械质感,真的不如一个能自动跟车的功能来得实在,不如一个能让你在车里刷抖音的大屏来得解压。
写到这我得说一句,把发动机比作心脏,这个比喻已经被用烂了,但没办法,就是这么回事儿。飞度的问题在于,它有一个非常健康,非常强壮的心脏,但它的竞争对手们,直接进化成了三体人,连身体都不要了,全靠精神沟通。你跟一个三体人炫耀你心肺功能好,三体人看了都想给你脱水。
现在的市场逻辑是什么?是掀桌子。是“我活不好,你也别想过”。是“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人家直接把价格打到你骨折,配置堆到你怀疑人生。冰箱彩电大沙发,激光雷达智能驾驶,一套组合拳下来,直接把你打回原始社会。你还在那边讲“三大件”的含金量,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战场上跟别人说“年轻人不要用火枪,不讲武德”。对方的回应,就是把你的头盖骨掀了。
当然,我不是说飞度一无是处。恰恰相反,它代表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信仰。就像现在还有人坚持用诺基亚,不是因为它信号好,而是因为“诺基亚”这三个字,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会买飞度的,和会买特斯拉的,本质上是一类人。他们买的不是车,是一个“身份标签”,一个“精神图腾”。
特斯拉车主的核心需求,是维护“我是科技先锋”这个信仰。所以他们能忍受糟糕的做工和反人类的设计。而飞度车主的核心需求,是维护“我懂车,我追求纯粹驾驶”这个信仰。所以他们能无视那个小得可怜的屏幕和朴素到像毛坯房的内饰。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所以,飞度那个所谓的“十几万的质感”,根本不是一个物理概念,它是一个玄学概念。它需要你先相信,然后你才能感受到。这跟奔驰的道理是一样的,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发动机不是底盘,是那个三叉星徽。你坐进去,你就会觉得它值钱。飞度也是,你得先把自己代入一个“JDM爱好者”或者“本田死忠粉”的角色,然后你开起来,才会觉得,诶,对味了,就是这个感觉,人车合一了。
讲真,都2024年了,还在吹这个?本田是疯了还是用户疯了?
所以别再聊什么机械功底了,这套话术已经过时了。在绝对的性价比和绝对的智能化面前,一切功底都是纸老虎。今天真正的战场在哪里?在那些你看不起的角落。自动驾驶的终极考验,不在于高速公路,而在于菜市场门口,能不能躲开一个逆行还带漂移的老头乐。只要大爷躺得快,你一百个激光雷达都得认栽。
飞度用它的存在证明了一件事:在当下的混沌商战中,坚守旧日荣光是一种值得尊敬的行为艺术。但艺术,通常是卖不出价钱的。它最好的归宿,就是成为一个传说,一个图腾,一个活在粉丝心中的“压缩毛巾”,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浇上情怀的水,然后膨胀开来,回味一下当年的好。但能用,就是能用。用完,还是得面对这个操蛋的现实。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