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汽车的大结局:技术上重大突破,商业上彻底出局

最近车圈新闻里混进了一个奇怪的东西,香港理工大学,一个听起来就跟985和考试比和汽车关系更大的地方,突然跳出来说,他们搞定了一个大宝贝,叫什么“先进钴基催化剂”。

一句话概括,就是他们发明了一种更便宜、更牛X的法子,能把氨气当压缩饼干一样,在车里“泡发”成氢气,来驱动所谓的氢能源车。

这事儿,讲真,透着一股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

就好比一群修仙的,天天吵着御剑飞行和符箓哪个才是正道,吵得头破血流,结果一个搞物理的凡人,突然在旁边默默点了个反重力引擎。

大家直接都沉默了。

氢能源这个东西,在车圈一直是个玄学。

它的地位非常尴尬,像是一个理论上能考上清华,但每次都发挥失常去工地搬砖的偏科天才。

氢能源汽车的大结局:技术上重大突破,商业上彻底出局-有驾

所有人都知道它好,能量密度高,唯一的排放物是水,纯净到可以直接拿来泡茶,堪称能源界的圣母白莲花。

但问题是,这个白莲花脾气很大,非常不好伺候。

氢气本身,密度低得令人发指,你想把它塞进一个罐子里,要么用超高压给它压成“压缩毛巾”,要么用超低温把它冻成“氢冰棍”。无论哪种,都约等于你在车屁股后面绑了一个移动的超级炸弹。

所以这么多年,大家都在想办法,能不能不直接带氢气上路,而是带一个“氢气的妈”——氨。

氨,NH3,化学老师的痛,闻起来像是一个月没打扫的公共厕所,但它含氢量高,还好储存。

于是,终极思路诞生了:在车上搞一个“移动炼丹炉”,把氨气塞进去,实时炼成氢气,氢气再去发电,驱动车子。完美闭环,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天才。

但这个“炼丹炉”的核心,那个点火的引子,也就是“催化剂”,之前一直是个大问题。

最好用的是一种叫“钌”的玩意儿。

这东西有多金贵呢?它属于贵金属,稀有到什么程度,就是那种你在元素周期表上都得多看两眼,生怕念错的程度。用它来造车,相当于给共享单车配个真皮座椅,突出一个“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奢侈。

成本太高,直接就把氢能源车打入了冷宫,变成了只有在科幻电影和政府补贴报告里才存在的物种。

所以,整个行业都在等一个东西,等一个“钌”的平替。

现在,香港理工大学说,他们找到了。

用“钴”,一个相对便宜得多的金属,做出了一个效果堪比“钌”的催化剂。

氢能源汽车的大结局:技术上重大突破,商业上彻底出局-有驾

这就好比武侠小说里,所有人都以为只有千年人参才能打通任督二脉,结果一个扫地僧说,诶,其实后山的大萝卜,用我的独家心法炖一炖,效果一样。

整个武林都得傻掉。

他们搞的这个叫Co@BaAl₂O₄₋ₓ的core@shell结构,名字长到像一句咒语,三体人看了都得先查字典。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效果。

它把氨气炼成氢气的温度,从之前钴催化剂需要的600度,直接干到了475度。

别小看这100多度。

600度,那是在你车里搞了个烧烤炉,随时可能把你的后备箱变成铁板烧。

而475度,就……变成了一个功率小一点的烧烤炉。

好像也没好到哪里去,但对于工程师来说,这就是从“地狱难度”变成了“困难模式”,起码有得玩了。

他们的产氢效率,据说能和很多钌基催化剂打个平手,甚至超越。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之前那个用钱堆出来的“人民币玩家”,现在被一个只充了月卡的“平民战神”给干翻了。

同行看了也得哭晕过去。

这套逻辑,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特别未来,特别让人想高呼666?

是是是,理论上是。

但作为一个被现实毒打多年的中年人,我必须说,技术上的突破,和市场上的成功,中间隔着一个马里亚纳海沟。

讲真,写到香港理工大学,我就想起当年去红磡看演唱会,散场之后饿得要死,街边随便找一家牛杂都好吃到流泪。现在不行了。

你看,我就是这么容易走神。

我们说回这个技术。这个技术的本质,是在解决氢能源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但现在的问题是,整个新能源车市场,已经不是在比谁的“最后一公里”跑得快了,而是直接掀桌子,开始“黑暗森林”打击。

电动爹们已经杀疯了。

价格战打得底裤都不要了,续航从500公里卷到1000公里,智能座舱里恨不得给你塞进去一个网吧,自动驾驶的牛皮吹得比特斯拉的股价还高。

整个市场是一个巨大的修罗场,所有人都红着眼睛,信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在这种背景下,你带着一个还需要在车里架个炼丹炉的氢能源方案进场,这不叫竞争,这叫行为艺术。

这好比大家都在用加特林互相扫射了,你掏出了一把祖传的宝剑,说看我这剑法,削铁如泥。

别人只会觉得,这哥们儿心态爆了。

氢能源车最大的问题,从来都不只是催化剂。

而是整个基础设施。

我作为一个真的开过几年电动车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找充电桩的焦虑,已经能让一个人的发际线后退五厘米。

那请问,我去哪里找“加氨站”?

难道我要自己扛着氨气罐下楼,像换煤气罐一样给我车“换气”吗?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而且,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灵魂问题:安全。

我不是说这技术不安全,我相信科学家们都经过了严谨的计算。

但人民群众不信。

你跟他说,这车排放的是纯净水。他脑子里想的却是,这车里装着一罐闻起来像公共厕所的有毒气体,还有一个五百度的炉子在随时加热。

这种恐惧是写在基因里的。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逻辑,品牌玄学。

为什么人们会买奔驰?因为那个三叉星标,它代表的不是交通工具,是一种身份、一种认同、一种“我成功了”的自我暗示。

为什么人们会买特斯拉?因为马斯克构建的那个赛博朋克、星辰大海的叙事,买特斯拉不是买车,是买一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他们的核心需求是维护这种信仰。

那么问题来了,氢能源车能给用户提供什么样的“信仰”?

环保吗?隔壁电动爹已经把这个生态位占满了。

科技感吗?一个需要“烧开水”的炉子,在如今这个芯片和算力的时代,显得有点……蒸汽朋克。

所以你看,香港理工大学这个技术,它非常牛,非常了不起。我举双手双脚支持这种基础科学的突破。

但这玩意儿,大概率不会出现在我们的私家车里。

它的最终归宿,很可能是商用车、是重卡、是轮船,是那些对能量密度有变态要求,且有专业团队维护的领域。

在那些领域,这个“能量压缩毛巾”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它能让长途运输的成本和效率产生质变。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把这玩意儿比喻成炼丹炉可能有点侮辱炼丹炉了,人家老君的炉子好歹炼出了孙悟空,这炉子最多给你炼一箱农夫山泉。

所以这个新闻的最终解读是什么?

是一个技术上的巨大进步,和一个商业上的精准预判。

预判就是,在私家车这个内卷到极致的领域,氢能源已经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它就像一个绝世高手,闭关修炼三十年,神功大成,结果一出关,发现江湖上已经开始用无人机和激光炮了。

最好的手段已经不是比武,而是直接把整个餐厅爆了。

所以,这项伟大的技术,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是,被某个化工巨头买走,用来优化他们的化肥生产线,然后闷声发大财。

氢能源汽车的大结局:技术上重大突破,商业上彻底出局-有驾

而我们这些车圈的看客,依旧看着电动爹们打得你死我活,看着各种“遥遥领先”和“行业颠覆”的发布会。

这才是最真实的世界。

技术突破的意义,不一定是为了实现它最初的梦想。

也可能是为了在一个你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赚到一大笔钱。

这不叫不务正业,这叫开窍了,悟了。

至于氢能源汽车的未来?

未来一直在来,但永远都到不了。典中典。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