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看到smart要搞精灵#4的消息,我第一反应是,梅赛德斯-奔驰老师这是终于开窍了,还是彻底颠了?你说现在这个车圈,卷得跟麻花似的,比亚迪秦L直接把桌子掀了,小米SU7把餐厅的吊灯都给拽下来了,大家都在搞闪电战,恨不得把坦克开到别人家客厅里。结果你smart,一个浓眉大眼的欧洲贵族,不跟着大家一起发疯,反而回头去琢磨那个双门双座的“城市小玩具”。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不务正业,把行为艺术进行到底的精神。
当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请客吃饭了,这是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一个品牌想活下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成仙的路子就是像问界、理想那样,把冰箱彩电大沙发一股脑塞进去,主打一个“我全都要”,让中年男人在车里找到第二个家。成盒的路子就更多了,花里胡哨的发布会开完,销量个位数,创始人连夜跑路。
而smart在干嘛?它在“考古”。它要复活forfour,搞一个精灵#4。你听听这个逻辑,因为我们以前有220万用户,所以他们还会买我们的新车。诶,这个逻辑就很“典中典”。这就像是我小时候很爱吃大白兔奶糖,所以我现在就必须得买大白兔联名的润唇膏一样,属于一种品牌方的自我感动。会买奔驰的人,是被那个三叉星的“玄学”光环给镇住了,买的是一种社交货币。会买特斯拉的人,是爱上了马斯克画的那个赛博朋克大饼,买的是一种科技信仰。这种爱都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但smart的“玄学”是什么?是小巧,是可爱,是能在欧洲老城区的犄角旮旯里横着停进去。这个场景在中国存在吗?存在,但不多。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我的生活场景是啥?是周末要拉着一家老小去郊区吃农家乐,是偶尔要帮朋友搬个家,后备箱得能塞进一个压缩毛V巾展开后大小的儿童安全座椅。你给我一个双门小车,我怎么用?我难道把丈母娘绑在车顶上吗?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
所以smart推出精灵#4,本质上不是一个产品决策,这是一个财务决策。官方说得很体面,“分摊全新平台的研发与制造成本”。翻译过来就是:我们为了精灵#2这个小可爱,专门开模做了一个全新的“饭盒”,结果发现这个“饭盒”只装一份菜太亏了,必须再炒个精灵#4的菜也装进去,这样才显得我们不那么败家。你看,车企的内心戏,永远比发布会上的PPT要精彩。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饭盒的比喻可能有点蠢。但它有smart回头去做小车的决策蠢吗?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所谓的“欧洲设计团队”上。这玩意儿就像方便面包装上的“图片仅供参考”一样,听听就好。欧洲设计懂什么?他们懂的是在米兰的石板路上如何优雅,懂的是在罗马的斗兽场边上如何有腔调。他们不懂中国的“老头乐”才是自动驾驶的终极考官。什么激光雷达,什么智能领航,在一辆横冲直撞、出招毫无逻辑可言的老头乐面前,都得喊一声“爷”。只要大爷躺得快,你的责任直接就拉满了。你那个欧洲设计的优雅车身,扛得住我们这边早高峰加塞的大爷吗?
所以啊,smart这个操作,在我看来,就是一场豪赌。它赌的是,在一群已经杀疯了的“卷王”里面,永远有一小撮人,对价格不敏感,对空间不敏感,只对“范儿”敏感。他们买车不是为了通勤,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要的就是“老娘开的车,方圆五公里内不能有第二辆”。这是一种近乎宗教的坚持。
smart就是在为这群“信徒”造神龛。它要做的,就是把这个神龛造得足够精致,足够特别,足够让人觉得“值”。至于成本,至于实用性,那都是凡人考虑的事情。讲真,我都怀疑smart的团队是不是《道诡异仙》看多了,觉得只要自己的逻辑能闭环,那现实世界也必须围着你转。这事儿就问你怕不怕?
但能成吗?我觉得悬。因为时代变了。以前大家买个MINI,买个smart,是因为市面上好玩的小车就那么几个。现在呢?欧拉的各种猫,比亚迪海鸥,甚至五菱宏光MINIEV的各种改装版,个个都想当年轻人的第一个“大玩具”。如果说之前小米是把蛋糕端走了,那现在这帮国产电车,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烛都没给smart放过。最好的防守不是金钟罩铁布衫,是直接把对手的餐厅给爆了。
所以,精灵#4的命运,最终可能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它自己能把这个“玄学”故事讲到什么程度决定的。它能让多少人心甘情愿地为这个“不实用”的“小确幸”买单。这已经脱离了工业品的范畴,进入了奢侈品和艺术品的讨论。所以别分析了,没用的。对于smart来说,要么成仙,封神于小众圈层;要么成盒,成为这个疯狂时代一个优雅的注脚。
我只能说,我尊重这份不合时宜的优雅,但如果是我自己掏钱,我还是会买一辆后排能跷二郎腿的车。毕竟,中年人的浪漫,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