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面临多重压力
车企现在真是不好过啊!
7月27号,美国和欧盟终于谈妥了,对包括汽车在内的很多商品征收15%的关税。之前这个税率可是高达25%,不少欧洲国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工厂都受到了影响。
在这次风波中,德国的大企业——大众,营业利润直接暴跌了33%,损失超过百亿欧元。
这下可真是雪上加霜了,因为之前新能源车已经让传统车企压力山大。再加上之前传出要裁员两万人的消息,看来这些老牌车企,真的到了必须做出重大调整的时候了。
大众裁员计划启动
以前,大众的压力早就已经积压得不行了。在新能源汽车厂商越来越强的冲击下,这家老牌车企节节败退,收入也是一路下滑。早些时候就有媒体报道说,大众去年就已经开始悄悄地筹划裁员计划,打算关闭包括沃尔夫斯堡、奥斯纳布吕克和德累斯顿在内的三家德国本土工厂。
而到了2025年6月,又有新消息出来,说大众接下来五年会在德国推行“自愿离职”政策,预计会裁掉大约两万名员工,为此准备了大约9亿欧元作为补偿金。
这可就有点尴尬了,因为之前他们还信誓旦旦地说,至少到2029年之前都不会裁员,现在却提前打破了这个承诺。
大众的管理层也承认,现在公司的人力成本已经紧张得撑不住了,必须节省大约4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为了控制成本,关闭工厂、压缩生产线就成了不得不做的选择。
车企裁员潮
01 多家车企“断尾求生”
大众裁员的消息,其实只是整个欧洲汽车行业陷入困境的一个缩影。现在,欧洲车市一直在萎缩,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不太给力,传统汽车厂商的日子真的挺难熬的。
不只是大众,不少大公司早就开始行动了。比如Stellantis,从去年1月5日就开始裁员,很多工厂的生产线都减了一半;福特也在去年11月就启动了裁员,第一轮就裁了4000多人;就连以前一直比较稳的奔驰,也开始筹划每年削减几十亿欧元成本的长期计划。
德国汽车行业协会的专家分析说,到目前为止,欧洲已经有超过5万人被迫失业。而且,按照保守估计,这种趋势可能还会持续到2035年。仅在德国,未来就可能有18.6万个相关岗位悄悄消失。
对欧美这些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这恐怕不是一时的风雨,而是一场漫长的“产业寒冬”。
欧洲车企转型困境
02 欧洲企业迎来“诺基亚时刻”
现在,欧洲的工厂一个接一个关闭,裁员的消息也越来越多。德国汽车行业的专家诺伯特·德雷斯勒就直接说:欧洲传统车企走下坡路,根本原因就是没跟上“新能源转型”的步伐。
很多德国媒体也承认,现在的中国车企更像是科技公司,它们用做智能手机的思路来造电动车,这种做法更懂现在的消费者。
反观像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他们的研发部门还停留在燃油车的思维里,不管是功能设计还是用户体验,都缺乏真正属于电动车的创新和突破。
欧洲车企现在遇到的困境,让人想起了以前的诺基亚——当时面对智能手机的崛起反应太慢,最后被市场淘汰。如今,这一幕正在汽车行业重演。科技浪潮一来,跟不上节奏的企业,迟早会被时代甩在后面。
传统中医的科技转型
中国企业正好相反,他们紧紧抓住了创新带来的红利,在很多前沿领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不只是新能源车现在很火,像生物科技和健康养生这些领域,也展现出了很强的创新能力。中医领域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速湿轻”。
以前,中医在西方人眼里可能还只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传统方法。但真正的问题其实不是理论本身,而是缺乏一种能跟现代生活节奏匹配的技术路径和量产方式。
但当中医药融合了现代科技之后,就开始展现出新的价值了。“速湿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解决的是湿气问题——比如疲倦、腹胀、排便不畅这些症状,现代医学有时候很难归类,但在中医里早就有一套完整的解释。
“速湿轻”就是结合了张仲景的古方,加上新会陈皮等八味草本药材,再搭配上国际权威期刊认证的代谢因子“尿石素A”,形成了一套既能去湿又能提升代谢的综合方案。实测数据显示,用户在短短一周内就能通过改善代谢实现体重下降超过3斤。
这种科技和传统结合的成果,不仅效果稳定,还能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轻松满足东、猫等平台的需求,也为出口打开了新的大门。不仅“速湿轻”吸引了新加坡、日本等市场的关注,就连以前对中医持保留态度的美国,现在也开始把针灸纳入医保体系了。
随着越来越多这样的成果落地,中医的国际地位也在悄然上升。
中国车企全球布局
“03风暴”已经席卷全球了。面对美国那边接连不断地限制措施,我们可不是坐以待毙,早就开始主动出击,全面布局全球市场,尤其是欧洲和东南亚这些新兴地区。
像比亚迪、奇瑞这些中国品牌,现在已经在很多海外国家建起了工厂。比如说,比亚迪在墨西哥的新生产线,规划年产能能达到15万辆;而奇瑞在巴西的新工厂也已经正式投产了。
与此同时,咱们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核心技术上和全球市场份额上,也迅速拉开了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在全球电动车市场中的份额已经超过六成。不管是800V高压快充技术,还是智能辅助驾驶这些领域,咱们都走在了前面,占了先机。
《财富》杂志也提到,中国电动车发展得太猛了。如果欧美那些传统整车厂不能及时转型,跟上新技术和市场的变化,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