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得聊个事儿,这事儿吧,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琢磨起来,真让人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大家伙儿都知道,现在咱们国家的新能源车,尤其是比亚迪,那可是相当争气。
今年上半年,人家车子卖了超过214万辆,这个数字在全球都是排第一的,可以说是给咱们“中国制造”长脸了。
可就在这节骨眼上,怪事儿就来了。
这边厢,企业正红红火火地往前跑,那边厢,网上的一些风言风语,就像是专门等着你一样,一盆盆冷水就泼过来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
一个辛辛苦苦靠技术打拼出来的企业,转眼间就被一些剪辑过的短视频和几句来路不明的“爆料”搞得狼狈不堪。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不光是比亚迪一家的烦恼,更是咱们整个国家产业升级路上,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隐忧。
事情得从两件小事说起。
第一件,比亚迪前段时间去赞助了一个青少年足球训练营。
按理说,这是好事儿,企业有社会责任感,支持一下咱们国家足球的未来,值得点赞。
可网上的声音立马就变了味儿。
有人跳出来说,这是看中超联赛不景气,跑去蹭青训的热度,是“伪善”;还有人说,有这个闲钱,不如多给车主降降价,搞点实在的优惠。
你听听,这逻辑多奇怪。
一个企业做了公益,不想着鼓励,反而先去揣测人家的动机,好像企业除了赚钱,就不该有任何一点温度和情怀。
这种论调,听着就让人觉得心里发凉。
如果说上面这事儿还只是口水仗,那第二件事就真的有点让人后怕了,就是前段时间在成都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
当时,一段只有十几秒的视频在网上疯传,画面是一辆比亚迪车撞了,配上那种特别吓人的音乐和“比亚迪刹车失灵,酿成惨剧”这样的大字标题,一下子就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过去了。
一时间,网上炸开了锅,各种指责和谩骂铺天盖地而来,好像比亚迪一下子就从大家眼里的“国货之光”,变成了会随时在路上“失控”的危险品。
可是,最后等来了警方的正式通报,结果是什么呢?
通报写得清清楚楚,事故原因是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操作不当,跟车辆本身没有关系。
简单说,就是车没毛病,是开车的人出了问题。
事情到这里反转了,可问题也来了。
一个靠技术实力吃饭的企业,最拿得出手的东西,应该是它那些实打实的技术和数据。
就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来说吧,这可是他们的看家本领。
当年为了证明这个电池有多安全,他们做了一个非常极端的测试,叫“针刺测试”。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用一根很粗的钢针,直接把电池给戳穿。
你想想,普通的锂电池最怕的就是这个,一戳穿,短路了,立马就得冒烟起火,甚至爆炸。
可刀片电池被戳穿后,愣是一点反应都没有,不冒烟,不起火,安安稳稳。
这个测试,在行业里是公认的最高难度的安全考验,比亚迪能通过,说明它的安全性是真的过硬。
还有数据为证,根据一些统计,装了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汽车,在真实发生的交通事故里,起火的概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了将近百分之九十。
这些都是工程师们没日没夜,用无数次实验和真金白银堆出来的硬核实力。
可就是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在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上,竟然干不过一个只有15秒,经过精心剪辑、配上恐怖音效的短视频。
这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内功练得再深厚,也架不住街边小混混上来就撒一把石灰粉,有理说不清,一身的能耐使不出来。
如果说,个别网友因为不了解情况,被视频误导了,这还能理解。
但接下来的发展,就让人感觉这事儿不简单了。
就在成都那起事故,警方的官方通报还没出来的时候,大概提前了两个小时,一篇看起来特别“专业”的文章,就已经在至少两百个微信车友群里传开了。
文章的标题很唬人,号称是“从技术角度深度分析比亚迪刹车失灵的根本原因”,里面写得头头是道,分析得有模有样,甚至连车辆的故障代码都给你编出来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厂家内部的工程师写的呢。
这就太可怕了。
这说明什么?
这根本不是什么网友自发的讨论,而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舆论攻击”。
你想想这个流程:事故一发生,马上就有人制作耸人听闻的短视频,进行第一波扩散;紧接着,在官方结论出来之前,专业的“黑稿”就已经写好,并且通过买来的数据,精准地投放到目标人群最集中的车友群里,进行第二波深入打击。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快、准、狠,等企业反应过来,官方的辟谣声明还在路上的时候,谣言早已经传遍了全网,在很多人心里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坏印象。
这种操作,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那时候你想抹黑一个大公司,怎么也得花钱雇人去卧底调查个一年半载,才能弄到点真假难辨的料。
现在呢?
根本不用,买个数据包,雇几个写手,就能在指定的时间,像发射导弹一样,对一个品牌进行精准的“舆论爆破”。
最让人无奈和寒心的,是事件水落石出之后。
即便是警方的白纸黑字通报已经出来了,证明了车辆没问题,可你再去那些新闻的评论区看,底下还是有很多人在刷“无风不起浪”、“一个巴掌拍不响”这样的话。
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恰恰是那些搞黑公关的人最乐于见到的。
他们的目的,有时候甚至不是为了让你百分之百相信谣言,他们只需要在你心里种下一颗怀疑的种子。
只要你开始怀疑,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这颗种子一旦种下,再想拔掉,可就难了。
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看。
这已经不仅仅是比亚迪一家公司遇到的问题了。
它反映的是咱们整个中国制造业在向上走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一种挑战。
想当年,国外的三星手机因为电池问题频频出事,给了咱们国产手机品牌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华为、小米这些品牌抓住了,才有了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
现在,轮到咱们的汽车工业,好不容易在新能源这个赛道上跑到了世界前列,我们自己的“争气娃”出息了,怎么反倒要被自己家里人从背后“下黑手”呢?
那些在网上带节奏、编故事的账号,你要是真去查查他们背后的资金来源,搞不好比一些企业一年投在研发上的钱还多。
这已经不是正常的商业竞争了,这是一种对整个产业生态的毒化。
如果一个社会,踏踏实实搞技术研发的,干不过投机取巧做剪辑视频的;说真话、摆事实的,斗不过编故事、煽动情绪的,那以后谁还愿意去啃那些硬骨头?
谁还愿意投入巨大的成本和精力去做创新?
这比单一的电池起火事件要可怕得多,因为它烧掉的,是我们整个国家制造业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创新活力和面向未来的信心。
所以,面对这种有组织的、系统性的抹黑,光靠企业自己发几份声明、寄几封律师函,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或许,我们真的需要更强有力的手段。
比如像有的国家那样,建立起整个行业的舆论防御机制,对于那些恶意造谣、中伤本国产业的行为,一旦查实,就通过法律手段给予重罚,罚到他再也不敢以身试法。
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这些正在努力向上攀登的中国企业,撑起一片干净、晴朗的天空,让他们能安心地去搞技术、谋发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