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新能源车,网友们可都不淡定了,有时候就像炸锅的蚂蚁,哪怕一辆新车刚露个脸,评论区里都能吵成一锅粥——数据大比拼、厂家互怼、车主现身说法,像极了春晚热场。
这会儿,咱们得聊聊华为这摊事儿。
近期车圈儿里最热的几个词,除了小米SU7那骚气十足的火爆行情,就属问界、智界轮番登场。
数据在那摆着呢:智界S7、大R7“破万”大定,问界M8纯电也是一波接一波,声音不小,但一看转化率,网友就问——怎么YU728.9产品力没那么强,反而定得更快更猛?
哦,别着急,背后可有讲究。
按理说,这年头智能纯电这一块,产品力拔群的不是更容易一炮而红吗?
可现实跟拍电影不大一样,有时候实力根本不是王炸,反倒是旁边边角料卧虎藏龙。
要说问界系列,特别是M7 Ultra这回杀出,起步价直接就把门槛拉到28.98万,外加192线的激光雷达顶配下放,属于直接给理想L6当面扔下手套:哥们,有胆你出来掰掰腕子。
至于数据多爆呢?24小时大定1.2万单。
果然,华为的金字招牌在国人心中的影响力,那不是一点半点。
怎么说呢,问界就好比华为在新能源赛场上布的“前锋尖刀”,前面冲得欢,后面大后方(品牌、售后、生态)全都兜着,用户投票用脚,数据也跟着疯涨。
难怪问界M9、M7一路走高端,狠角色不缺本钱。
高端——赚钱——再砸品质,这路子,华为看得门清。
智界这边就不一样,它像个“后发追赶生”,有点子“欠账”要补。
说实在的,S7去年刚面世时交付坑太深,把首批准车主的耐心消耗个精光。
有的等俩月没音儿,有的看到群里退定单,气得直跺脚——有多少人被劝退,这账本没法细翻,但S7首秀那波口碑崩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你以为补个缺就轻轻松松?没门。
咱不是没见过消费者的记性有多吓人,尤其是车这东西——要是搞砸交付,品牌信任度掉下去得折腾很久才能爬起来。
更别说,现在的市场早不是三五年前小作坊单打独斗的年代了。
就拿智界R7说,最近预售也有破万订单,可和问界那种势如破竹的“全民话题感”一比,网友都说,好像总差点意思。
这差的是什么?说穿了——是历史、是信任、是那份消费者愿不愿意再给机会的一点点犹豫。
虽然说,这回华为亲自下场,直接把乾崑智驾系统(据说升级成所谓3.0级别)首发给智界R7,这很明显要打个翻身仗。
啥叫乾崑?就像小时候考试突然公布出新规则,老师直接点你第一个答题:来,试试看你的新题库。
全新系统先上智界,也就是把最新大杀器优先丢给还不够火的孩子。
哎呦,用点心的都明白,这其实是品牌求突破的共性套路——一旦“最牛的”先砸给倒数第二名,肯定是想把它盘活出圈。
配置拼到极致,价格又压得够低,正面挑战就是要看,消费者买不买吗账。
但讲到底,车圈拼的不只是参数单,讲的不只是“我比你多两个激光雷达”那两下子。
开放说一句,有多少人买车是冲着技术去的,又有多少人把毛爷爷砸进去,其实心里只认得一个“能不能安心提车”,还有售后靠不靠谱?
咱都不是头一回吃亏上当,买车以后最怕的就是交付延期,然后就是服务扯皮,最后一地鸡毛,信心掉到底。
所以家里长辈总念叨:买车不能只看参数!
别忘了,这就是用户心里的小算盘。
现在大家喜欢拿智界R7对标小米SU7,表面看都是高配置高智驾。
可说句掏心窝子的实话,论现象级话题度,小米SU7是妥妥的顶流。
24小时9万单的大定,雷总一句话就能吊打朋友圈。
别的什么都不管,先喊话“遥遥领先”,粉丝就自动集结——这背后的互联网流量盘子和造车新生态,是真不是传统品牌能一夜之间学来。
雷总上场,气场自带buff,粉丝从家电数码战场直接冲向新能汽车。
再往里深究,智界R7在智驾层面其实真不虚,甚至配置那一溜“比谁都狠”,尤其是有华为那个技术铁三角做骨。
理论上,单论驾驶辅助、感知能力,该秀的都秀了,参数上甚至不少车迷心里偷偷打了分。
不过,只论产品力,这年头还是得回到最古老那个冷冰冰的问题:品牌信任和你敢不敢交钱,大定心理门槛有多高。
老实说,消费者说不相信品牌,心里还是震荡过才会这么敏感——上一波交付口碑翻车,留下一地阴影,后边不敢随便埋单,这是人性。
咱就问一句你就在看屏幕这会儿,有多少朋友买大件不先搜搜“避雷”?又有多少车主怕拍脑袋冲动下单后,半年都摸不到提车短信?
这就是现实。
问界销量稳定飞升,不是纯靠价格和参数拉动的。
背后的品牌信任,是华为跟赛力斯联手熬出来的——哪怕一开始大家一脸懵,几年下来售后体系慢慢起来,交付也日益完善,好评才一点点厚起来。
这样熬出来的口碑,成了问界的护城河。
智界要补这个窟窿有没有捷径?不好说。
眼下只能硬抗:降价、加配、上新系统,外加华为亲自“背书”,试图用各种办法把流失的信心捡回来。
这事得有耐心,揠苗助长没用。
毕竟不信任是从一次次失望里积累出来的,补起来得靠时间再次验证。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段感情里出现裂痕,你给对方买再多礼物,一下不可能让她原谅全忘。
但要说希望没了也不是,华为的品牌势能和全国售后网络,至少能保证死忠粉别流失太多。
只要新系统别再出啥咔咔卡顿、交付再别让人“等到头发掉光”,那么用真金白银慢慢养出来的新一波口碑,还是有可能回正的。
说到底,技术再牛掰,最终回归“交付、售后、靠谱”三个字,才是中国家庭买车时永远离不开的根本。
搞汽车新势力,光有头部IP、明星代言已经远远不够,即使是雷军、余大炮亲自喊话,归根结底还是得落脚在产品自己。
市场的回音永远比广告词要真实。
有意思的是,这一波产业升级,也是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大考卷——谁能在信任危机后翻身,谁才能走得久,多牛的技术都得用用户投票说话。
咱们也许很快会看到,智界的新牌能不能逆风翻盘,或者又会走成另一出“爱拼才会赢”。
你怎么看,智界这波操作能逆转大众信任、不负华为“钦点”吗?留言说说你的看法呗。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