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在新能源方面算是走得比较早的,一个车款上线得早,有点先发优势的意思。近几年看下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亮眼的动作。你会发现,很多车企都在布局新能源,可北汽的节奏变得慢了不少,特别是在纯电方面,似乎没有太多突破。
我自己琢磨过,也许原因之一是死磕纯电,不肯放松。你知道,之前就觉得纯电能解决大部分人出行需求,电池技术能用就用,不用太折腾燃油。大硅片比拼,续航、快充都是硬指标,谁都太注重技术细节,可问题是——普通人买车,关心的可不只是技术参数。
记得和朋友谈起车,他说:现在啥电都挺贵的,充电桩也不是随时随地能找的,续航一少就闹心。这句话其实也折射出一部分国人的心理:绑在纯电上,得考虑后备电池多充电几次、充电桩能不能用、果断不够用的时候怎么办,焦虑一直存在。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惯问题。
我翻了翻最近的新闻,北汽极狐刚公布了新增程车型的消息。按照官方说法,阿尔法T5增程版纯电续航达到了215公里,综合续航超过了1200公里。这其实挺厉害的——没有夸张的数字,是真实的内部数据。用谦逊点说,这个续航已基本覆盖绝大部分日常场景,上下班、出差、周末自驾都能hold住。
我心里想:这么长的续航,谁还会担心续航焦虑呢?这个长续航是相对纯电长续航的一个补充:纯电续航只要一般人用得好,能覆盖日常25-30公里的续航就够了,但是如果出门需要走远、没有充电桩,或是在郊区,问题就出来了。尤其是在二线、三线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这续航焦虑也就成了潜在的阻碍。
这个产品还用了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是什么?我记得骁遥电池的电芯包设计简洁,容量大、稳定性强。其实用电池就像‘粽子’,捏紧点,才不至于散架。虽然我可能有点牵强,但你懂的,技术细节越多,越容易出问题。
谈到增程器,我觉得挺关键的。北汽神擎增程器,大家懂的,就是用一台发电机给电池充电。这一套的心思就是要解决电池容量限制带来的焦虑——比如车子快没电了,别怕,有个增程器可以一路充着电,续航无限扩展。而且,百公里油耗5.18升,热效率达到40%,发电效率95%,这个数据听着也还算不错,不至于太亏电。
其实我一直觉得,增程和纯电有点像苹果对安卓的不同策略。纯电更纯粹和理想,但有点追求极致的感觉——人家不考虑充电焦虑,不考虑续航压力。增程?就是妥协一种实际,让车更贴合普通人的生活状态。
不过说实话,我之前也没想过,供应链怎么保证这么长的续航和效率。骁遥电池和神擎增程器都是科技拼图中的一块,可不能掉链子。毕竟,车企不光在研发创新,还涉及很复杂的供应链博弈。像电池料的供应,就是个大坑,不是说随时能备齐的。
我记得有一次去修理厂,听老板说:这车的电池品质能不能保值,就看供应链了。其实也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是人的问题:你想,要让一款车在市场立得住脚,不光要技术过硬,还得供给稳定。否则,即使短期拉满续航,要是供应链断档,那车就算爆款来的,也就烂尾了。
这让我想到,未来纯电还是会继续硬挺下去,但增程的路子,可能是应急级别的外挂。物理上的延伸,让人多了一份安心感。
在思考这个时候,我还在想:这车的价格怎么样?普通家庭会不会望而却步?毕竟,技术越复杂,成本也会提升。年轻人买车更看重的还是价格和使用成本。按我的估算,百公里成本在6元左右(油耗5.18L,柴油换算也差不多,同价位车油耗普遍是6-8L之间),这个心算还算合理。
我也忘不了,一次跟销售聊,他说:越到车越像‘工具’,能用上就是最大的价值。这句话倒让我琢磨了半天。毕竟,车不应该只是一堆高科技堆出来的卖点,更多时候,还是要看人-household的心理需求。
不过我还在想,未来会不会出现更智能的增程方案,比如用太阳能或者氢燃料?(这段先按下不表)某一天,或者出现想象中未来车,面带微笑,自己找充电的地方,比如充电站在车里,操作也不用多复杂。
话说回来,北汽似乎还没完全放弃纯电,只是换个角度,把新能源车理得更实用。你觉得,像这样的增程产品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还是,最后还是会被科技感所取代?
我猜测,是真的没细想过,推动焦虑缓解的这个点,是挺难得的。毕竟,没对比就没感觉,失业的感觉你懂的?普通用户要的,可能就是车开得稳,不用担心会陷入续航焦虑。我们走在路上,很多人都在算计剩余电量和油耗,那种焦虑感,真的是难得。
不论怎么说,这款增程车,至少揭示了个未来的趋势:纯电能解决问题,但不能完全解决焦虑。增程或许是个过渡方案,毕竟,技术进步是不断退后再进步的(我自己都觉得思路有点反转,但就喜欢这种绕弯的感觉)。
除了技术之外,你觉得,国人心底那点储备心理的变动,能带来多大的改变?这恐怕才是,真正决定新能源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