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开车多年,对车子可以说是“开得挺溜”,但真要说到养车、用车的细节,还是有不少误区的。尤其是有一个功能,很多人觉得“挺实用”,一上车就习惯性打开,甚至一年四季都开着。可内行人一看就皱眉头:这东西别乱用,开着它不仅费油,关键时间久了还真可能伤发动机!
那么,这个“它”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发动机自动启停系统(Auto Start-Stop)。
很多人可能还没反应过来:这不就是为了省油设计的吗?不是挺先进的技术吗?怎么还成了“开着会伤车”的反面教材了?别急,我们从头讲清楚。
自动启停系统到底是干嘛的?
简单说,自动启停就是当你在等红灯或堵车时,车子会自动熄火,松开刹车或者踩油门时再自动启动发动机。看起来很环保,也很节油,毕竟车不动的时候不点火,总比原地怠速烧油强。
这个系统最早是为了应对欧洲的油耗和排放标准出现的,但后来不少国产和合资品牌也都纷纷跟进,很多车型一出厂就标配自动启停,甚至没有关闭按钮,强制默认开启。
但是,真正了解车的人,很少有人愿意开着它,理由很简单:看似节油,实则得不偿失。
为啥老司机都建议关掉它?
1. 伤发动机——频繁启停是“隐性杀手”
发动机最怕的是什么?不是开快车,不是高转速,而是——频繁启停带来的“冷启动磨损”。
别看你每次熄火停的时间只有十几秒甚至几秒,但每次重新启动时,发动机内的润滑油还没完全到位,零部件已经开始高速运转了。这时候的金属摩擦比平时高得多,时间长了,对发动机的缸体、活塞、气门等部位造成的微损耗是实打实的。
别小看这些“小伤害”,等你车开了五六年,发动机积碳增加、抖动变大、噪音变强、油耗升高……很多毛病都跟这个“自动启停”脱不了干系。
2. 损伤电瓶和启动马达,寿命大打折扣
自动启停说白了就是让你的电瓶和启动马达频繁工作。一台普通私家车每天城市通勤中可能启停几十次,启动马达和电瓶的寿命被活生生压缩了一大半。
而且现在很多自动启停系统用的是AGM电瓶或EFB电瓶,这种电瓶虽然比传统的更耐用一些,但价格也更高,一换动辄六七百甚至上千元。本来是为了省油,最后省下的油钱还不够你换块电瓶。
3. 实际省油效果并不明显
从理论上讲,自动启停确实可以节省怠速时的油耗。但我们来算一笔账:一辆车怠速一分钟大概耗油0.1升,一个红灯平均等30秒,也就是说一次节省0.05升。
一天碰上10个红灯,节省0.5升,一年按250个工作日计算,大概节省125升油。看着还行?问题是,真实路况可没那么理想。很多时候红灯一两个,刚熄火又启动,甚至来不及熄火就得起步,实际省下的可能还不到理论值的一半。
更别提因为频繁启停带来的维修和保养额外成本,省下的钱根本抵不住多出来的折旧和隐患。
老司机是怎么处理自动启停的?
真正懂车的人,一般一上车第一件事就是关闭自动启停(如果车允许的话)。尤其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强烈建议你手动关闭它:
• 冬天刚启动:机油温度低,润滑效果差,频繁启停最伤发动机。
• 频繁堵车走走停停:不停熄火、启动,驾驶体验极差,影响反应。
• 上下坡或等灯时间不确定时:容易造成动力响应迟缓,甚至造成“憋车”。
• 打空调制冷或除雾时:熄火后压缩机停止运转,影响乘车舒适性。
如果你的车没有关闭自动启停的实体按钮,也可以尝试去刷隐藏或用OBD设备关闭,现在很多维修店都有这项服务,几十块搞定。
厂商为什么还要装?这算不算“鸡肋设计”?
说白了,这项技术本意是好的——降低排放、节省燃油、提高能效。但在国内的驾驶环境和车主用车习惯中,这个系统的实际体验远不如预期。很多人一开始觉得挺新鲜,结果用了一个月就开始后悔。
厂商之所以还在大量搭载,更多是为了应付油耗法规,让工信部的综合油耗数据更好看,跟用户实用性其实没太大关系。
总结一句话:自动启停并不是“错的技术”,但确实不适合所有人所有场景长期使用。
省点油没问题,但别为了这点小钱,把大件给折腾坏了。你说是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