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跑汽车销量冲顶背后:低价与自研的两难局
早上去楼下小区遛狗,碰见邻居老李又在洗他的零跑。手里一边擦着车灯,一边跟我念叨:“这车啊,最近可真是风头正劲,听说又拿了新势力第一。”我笑着应了一句,“你那台都快成我们小区的样板间了。”
其实要不是身边有人买,我对零跑也没啥感觉。前几年还觉得它像个“陪跑”的角色,现在倒好,从年初2.5万辆交付到六月直接干到4.8万台,这速度比小区电梯还快。有天群里还有人调侃,说零跑现在是“新势力里的卷王”,每个月销量榜单一出来,就有种考试成绩翻倍的既视感。
不过话说回来,这品牌起步的时候确实没啥光环。创始人也不是啥大明星,也没有那种造梦型发布会。一开始就做微型车——就是那种被戏称为“老头乐”的类型。我记得刚上市时,还有师傅私下吐槽:“这玩意儿能火?不如修修家门口三轮儿划算。”结果现在谁想到,它把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原本的大哥们一个个给超了。
去年年末,有朋友拉我去看他刚提的新C11,说配置高得离谱,还不到20万。我坐进去摸了一圈,中控屏幕贼大,但开起来方向盘略轻,有点飘。不过空间是真宽敞,大块头往后排一坐还能翘腿。这类细节后来在微信群讨论时被反复提及,“空间大”成了他们口中的关键词之一。
但价格便宜并不全是好事。有一次4S店保养,技师张师傅悄悄和我说:“你别看它卖得多,其实售后压力挺大的。”他说今年上半年关于动力电池、制动系统出问题的投诉不少。“有些故障软件升级能解决,有些嘛……只能慢慢磨合。”而且据他说,部分配件等货时间比传统品牌长,不少客户抱怨维修周期拖太久。
还有段子流传,说去年年底某地突发暴雨,一辆C11因为底盘进水导致电路短路。幸亏司机反应快,没有引发更严重事故。这事后来在朋友圈传开,好多人议论增程版车型涉水能力到底靠不靠谱。我问过销售,他支支吾吾地解释防护等级如何如何,但老司机都懂,新势力很多技术还是摸着石头过河。
至于配置上的冷门选项,比如副驾座椅加热/通风功能,据群友爆料部分批次偶尔会失灵,用几个月就罢工,需要返厂重刷程序。有时候连OTA升级都会卡壳,不少人只好自己折腾U盘更新。“省钱归省钱,小毛病还是多点,”这是微信群里的共识。
当然不得不承认,全栈自研让成本压得死死的。不光三电系统、智能网联连芯片模组都是自产为主,所以才敢这么定价。但正因为这样,也容易受限于自身研发能力,比如自动驾驶体验吧,目前实际道路表现一般,高速巡航行可以,但遇上下雨或者标线模糊就经常掉链子。这也是用车群体经常讨论的话题,“L2+”写在宣传册上,可实际体验和进口豪华差距明显——这个只有真用过的人才知道,不信可以问问出租司机,他们最爱聊这些细节八卦。
再说售后服务体系,现在扩张太快,新开的服务站经验参差不齐。据老李吐槽,他曾因中控花屏问题回店两次,每次处理意见都不同,一会儿让清缓存、一会儿换总成。他气不过,把经历发到了社区论坛,引来不少同款遭遇者留言。而且二手市场价格浮动较大,今年四月本地一家二手商场收购价直降五千,让一些急转手的小伙伴直呼肉疼——毕竟新能源残值波动,比油车更刺激点心脏啊!
其实业内都明白,高性价比战略终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帮忙抢占市场份额,可另一方面毛利率被压榨殆尽。今年第一季度盈利一下变亏损,据销售顺嘴透露,公司内部压力山大,加班已经成家常便饭。但10-20万元这个档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各路玩家杀红眼,包括那些原本做高端的大牌,也开始推亲民系列挤进来抢蛋糕,小鹏MONA、蔚来的子品牌之类,都盯准这一块肥肉。未来如果补贴退坡或行业洗牌,那些靠极致性价比活下来的企业,还能不能继续撑住,就不好讲咯……
最后闲聊一句,上周参加朋友婚礼,新娘家的嫁妆就是一辆崭新的零跑。他爸憨厚地拍着方向盘跟亲戚炫耀:“这玩意开出去倍有面子!”但另一桌远房表哥悄声嘀咕,“以后坏了配件难买,看她咋办……”听完大家哈哈笑作一团,到底谁说中了呢?估计只有时间知道答案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