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

假订单满天飞,车企数据造假已经成了业内公开的秘密。最近汽车圈的风气让人不禁感叹一句:买车仿佛要自备放大镜,连订单数字都得仔细核查。说实话,这玩意比之前那点“终端优惠”还不好琢磨。

事情大概是这样:某品牌新车上市,发布会上声称订单量破万。小订量一出,铺天盖地的宣传,好像谁不上赶着抢就是跟不上潮流。而实际上,不少订单都是车企内部员工、供应商以及伙伴企业凑出来的。订单数字看着吓人,实际上买车的真用户没那么多。甚至有朋友透露,自己公司老总为“支持战略合作伙伴”,硬是自己掏钱下了二十来台的订单,没打算真的买,纯粹是做数据。

还有更奇葩的玩法,所谓“小订”其实就是几千块意向金,随时能退,看着像是火爆,其实退订率高得惊人。车企为了把订单数做漂亮,不仅让人内部下单,还鼓励经销商自己刷量。更离谱的是,现在某些品牌的大定都能退。以前大定代表确定要买没法撤,现在车企偷偷把规则改掉,数据美如画,实际就是个空中楼阁。

类似的造假并不是新鲜事,前几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尚在时,各家车企也是花样百出——找员工、供应商挂名买车,为了指标好看和补贴到位。补贴一结束,这波人头车立马变成“零公里二手车”,最后还是苦了真实买车的消费者。

有一阵子网上热议零公里二手车就是因为这个。明面上一堆新车挂了二手标签,实则刚落地没什么人用。品牌方为了冲量闹数据,消费者到了店里一看,车子一辆比一辆新,却说是二手,满脸问号。最后不少买家上当,钱交了,提不到自己想要的车。更有媒体曝光某品牌因为客户投诉订单大量退款,股价一夜跌了十几个点。行业自有应对方法,倒是数据咋编都可以,结果就是信心全没了。

订单造假玩得太溜,连专业的汽车媒体人都抱怨。做活动发布会前,车企会给活动团队定指标,必须完成多少订单,这样才发足全款。意思很简单:订单就是造出来的,只是为宣传和气氛而生。量做得越大,声势越壮,实际成交可没那么多。

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有驾

说实在的,技术和生产力在进步,车企的宣传套路也升级了。以前传统燃油车年代,厂商靠压任务给4S店,上量加折扣,一定程度上数据虽“刷”,但车是真卖出去,有真实购买和用车行为。现在新能源车时代,小订和大定都能退,数据就是“纸面繁荣”。品牌方拍着胸脯说“爆单”,实际交付却只有几百上千,差距大得能装下一辆重卡。

消费者真的很容易被信心数据忽悠。朋友去年也差点中招,一款新出的电动车开口就宣称五万小订,给人一种“抢不到就得排队”的紧张感。朋友赶紧下单交钱,结果去提车才发现车库里堆满了同款车,根本没人抢。问客服才知道,订单是假的,钱能退,还好没真上套。大众的误区正是被这种灌输式宣传带坑了。

细究起来,车企很少公开订单转换率,也就是小订、大定最终到底有多少变成实际交付。这当中猫腻不少,品牌方不愿意让外界看到真实的流失率。像是某品牌宣称年小订10万,结果每月实际交付才一千多。媒体和消费者看到数字就心里有数了,数据和现实就是两码事。

有些知名厂商偶尔愿意公开一些交付量,比如国外品牌偶尔晒出全球发货数,但大批国内品牌选择对这些敏感数据讳莫如深。行业大环境如此,比起真实信息,大多数人只能靠翻论坛、看车友吐槽、去4S店实地转悠。

其实,“纸面销量”的玩法确实是被以前的政策环境惯出来的。补贴取消前,各品牌为了套政策,造假不断。甚至还有专门的“刷题队伍”和“指标大军”,乍一看整个行业蓬勃朝气,实际一堆订单都成了空头支票。补贴一停,全行业被数据反噬,信誉滑坡。

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有驾

而且员工下单、供应商下单,对个人来说也不是什么“心甘情愿”。被要求“自掏腰包支持公司”,钱能退不退还得看领导心情。更倒霉的是,如果遇到制度拖延,半年一年都不一定能拿回这笔“帮支持”的钱。有人吐槽说,这种公司福利实在够寒碜。

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有驾

行业有人在,套路就层出不穷。每逢新款大热,小订量先吹上天;等市场冷下来,退款才发现数据全是膨胀的泡沫。经销商为了完成名额,不惜自己刷量;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被合作方绑架,不得不帮着冲数据。至于最终有多少真实买家,只有品牌高层心里清楚。

政策管理方面,虽然出台了核查机制,比如商务部上门查零公里二手车,但收效有限。数据链条太长,实际执行难度大,最终只留下一个又一个“数字游戏”。一夜之间,某品牌被爆订单大量退,股价直接扎进谷底。企业想遮掩,市场早就不买账了。

买车变成了拆盲盒,谁也不知道打开订单后到底能不能顺利交付,谁在下单、谁在退款,谁在刷数据。消费者眼看宣传海报满天飞,自己却不敢轻信。就算自己对车配置满意,也得去店里看看有没有堆积如山的零公里车。论坛里天天有吐槽,什么订单量配不上交付量,什么车主拿不到车交钱在等,大家都清楚这是一场“自娱自乐”的数据秀。

说起来,行业内外对这种浮夸数据已经见怪不怪。买家变得更谨慎,不再轻信所谓爆单。一些老司机直接劝新手:网上数字看看就好,别被虚火带偏,实地上店看车才靠谱。甚至有人发明了自己的检查法——先查交付,再核订单,多问车友群,别被官方宣发糊弄了。

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有驾

其实,多数时候买车也没那么复杂,就是问自己到底想要哪款车、实际交付几辆、价格合适才下单。可行业内的套路逼着普通人变成半个侦探,先查完数据再下订。官方数字和实际交付间的天壤之别,让许多人逐渐对车企信心不足。

车企掌握了话语权,但消费者掌握了钱包。各种刷单、员工自助、供应商互助,最终都成了数字游戏里的一环。行业为了“面子工程”,把数据做得无比漂亮,无奈现实是一地鸡毛。

买车已不是技术门槛,而是信息筛查。新车型上市,数据一波爆炒,朋友圈刷屏,“订单破十万”。但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买家,谁也难说清。即使官方宣发喊得再响,真正能开回家的才是硬道理。譬如你见到新车堆满车库,毫无抢手迹象,大概率就是又一次“数据明星”。

最后,说一句现象背后的话:买车别被订单数字晃了眼,还是实地看看,查查车友吐槽,算算交付率。数据好看未必真的热卖,虚火背后要小心“水分”太多。真正靠谱的,还是自家选得心仪、能顺利提车的那一款。

车企造假订单,员工被要求下单,经销商刷量-有驾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