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斯柯达昊锐,排量1.8T,自动挡,公里数已经跑到16.66万,算不上少开了。能一手车,除了那点漏防冻液和烧机油,没有什么大事故,也没发生过剐蹭。你说,这样的车报废难道不可惜吗?
我还记得那天和车主聊天,他说:汽车跟人一样,年纪一大,毛病就出来啦。你说,花的钱多不说,修起来累。他眼里有点舍不得,也有点无奈。这车的状况算不错,至少空调还拉得动。车主的心情我懂,他说:还能开,舍不得扔。但是,他的理性又告诉他:要不要继续修?养得起吗?这问题,扯得太远了。
我刚才翻了下他的几张车况照片,摄像头下的车身还算整齐,就是底盘有点噪音,开久了也会累。有心思去算算,比如这车每天平均跑30公里,维修和油钱算下来,还是挺花钱的。你知道,百公里油耗,官方标价是7L,实际可能更在8左右,这对于一辆十年车来说,没那么省油。
这车里别的东西都还算靠谱——悬挂还不错,方向盘感觉刚性,驾驶起来还能有点乐趣。唯一有点败笔,是引擎:漏防冻液、大油底子整天烧机油。这两个问题,我觉得可能是密封圈老化,偶尔加点机油、补点防冻就行。车主看着账单越来越长,心里就不是滋味。
这让我想起一个问题——你觉得,虽然它还能跑,但值不值得花钱修?我听过个修车的钱都不如直接买新车这句话。对,他说:你看同价位的车,八成比我这车省油、耐用,维修成本也低。没错,老车的缺点,就是花钱买苦。你别笑,这其实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修修补补,可能都还不够抵得上一辆新车的优惠。
但我还是想说,就是那个还能开的感觉。十年车,它会出问题,真的得熟悉每个角落。你在修理店等了几次,至少感觉,跟这辆车混了那么久,也算有感情。这不是贪恋,而是一种惯。
问题来了——车主为了补贴,犹豫了一番。他算了下账——如果不报废,花修的钱可能还比补贴少。这种补贴,倒像是明晃晃的逼你换车。很多时候,国家推这政策,也不全是出于环保或者优化道路,更多还是想刺激一波汽车消费。这点,真让人觉得很无奈。
还有个细节,车主说:我其实挺舍不得,毕竟我这车陪我十年。我想,十年,不光是时间的累积,也是一堆回忆。可惜,车的存储价值很快就到极限。就是一辆用过十年的铁皮箱子,二手市场搬货都不值几千块。对比下,同样价位新车的油耗、保险、故障率,差别可大了去了。
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一个修理工老张,他打趣说:卖旧车的钱,连补贴都赶不上。他说得也不是没道理。旧车如果继续修,光零件就得不停地更换。像轮胎,可能刚换不久,已经快磨平了。一辆车的零件拼装起来,像拼乐高,拆来拆去,不费劲。你说,这能不耗钱吗?
有个折中方案:是不是可以考虑把这车作为代步车,跑跑短途?一方面,省下买新车的钱,另一方面也不用太担心新车的贬值。毕竟,很多朋友都在讲,车亏掉了钱,买其功能和便利。关键,是不是还能找到一辆性能差不多、价格合理的二手车?我估算一下,估计一辆同档次的二手车,油耗又低一些,质量也稳定。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里,我还在琢磨个问题,这车的保值率大概在不超过30%。按我粗糙的心算,每百公里的用车成本,至少在0.7元左右——不算保险,算油钱。要比新车贵点吧,但心里总觉得暖暖的。有时候,买一辆用过的车,就是为了省心。有朋友调侃,说:你这蔡徐坤出场,想买新车,还是修旧车?这问题,你是不是也经常纠结?
对了,还有人问我:现在这个政策,除了补贴,谁会真心考虑报废?我觉得,很多人会考虑的,尤其是那种家里老车,已经不太值钱了。只是这个价值其实本身就被碎纸袋抛弃的节奏慢慢冲淡了。难不成,真到了车拉不动的地步,才会主动放手?
我自问,究竟是谁在定义好车?是这个时代的物理属性,还是人们心中的情感?有时候,看着老车,心里暗暗盘算,还能开,能省油,维护也还行。但现实是,一次电瓶亏电、一次仪表故障,就可能让你觉得值不值得再折腾。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事?或者,你认为什么样的车才算有价值的?我猜测,也许在车的保值已不是硬指标,而是能不能陪你走一段还算舒心的路。
现在这个时间点,旧车的命运似乎已成既定。政策一出台,车主就开始想:该不该义无反顾地结束它的一生?这其中,夹杂着情感、理性,甚至一点点想留念的冲动。这东西,谁都理解。
只未来如果真有个车轻松换新的途径,也许就会有人选择送旧车,换个新欢。你说,旧车会不会也有死忠粉呢?或者,某天它突然变成了古董收藏品。
这不就是个不断抬头看天,又低头看脚的过程吗?值得细想的,是汽车作为一段生命的终点,究竟意味着些什么。
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