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挺魔幻的,就像你跟你那五年没联系的前任,突然收到一条消息:“在吗?借我点钱周转一下。”
你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但还是会点开对方的朋友圈,看看丫最近是不是发达了,是不是换了新车,是不是又在哪儿旅拍发精修图了。
确认过眼神,是值得“投资”的人,你才会回一句:“要多少?”
今天,东航MU563航班从上海浦东呼啸而起,飞向德里,就是这么个场景。
五年了,整整五年,国内航司执飞的中印客运航线,终于按下了重启键。
新闻稿写得特别激动人心,“标志着国内航司正式复航‘中印航线’”,首航客座率“突破95%”,一派喜气洋洋,好像失散多年的亲兄弟终于相认,抱头痛哭,就差当场拜个把子。
别闹了,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破冰,只有生意。
你以为这是友谊的航班?拉倒吧,这是生意的算盘。
客座率95%,这数字才是关键。
它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前提。
航空公司这帮人,比谁都精,算盘珠子都快盘出包浆了。
一架空客A330宽体机,塞了248名旅客,几乎是顶着天花板在飞。
这说明什么?
说明嗷嗷待哺的需求,已经憋了五年了。
这五年,想从中国去印度,或者从印度来中国,那叫一个折腾。
你得在香港、新加坡、或者中东某个沙漠机场里,吃着昂贵的汉堡王,瞪着红眼,等待下一趟中转航班。
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高到离谱。
做生意的商人、留学的学生、探亲的家属,他们用真金白银和宝贵的时间,投出了最真实的一票:我们需要直航,现在,立刻,马上。
所以,东航这次复航,不是什么试探性的“破冰之旅”,更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精准收割”。
市场需求摆在那儿,就像一片熟透了的麦子,再不收,就要烂在地里,或者被别人收走了。
至于为什么是东航,为什么是上海,这背后都是逻辑。
上海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是金融和商业的心脏。
德里是印度的首都,是北印的门户。
连接这两个点,就是连接了两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大动脉。
你看,商业逻辑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哪儿有钱赚,飞机就往哪儿飞。
那帮算Excel的大哥们,对着计算器敲了八百遍,得出一个结论:有钱赚,而且是大赚特赚。
于是,机长大手一挥,走起。
再往下想一层,这事儿更有意思了。
新闻稿里有一段特别值得玩味的话:“依托东航在浦东机场构建的航线网络……旅客……可轻松衔接飞赴……北美、日韩等国际目的地。”以及“德里英迪拉·甘地国际机场……旅客不仅可以便捷抵达印度各大城市,还能轻松衔接至南亚、中东及部分欧洲和非洲目的地。”
看明白了吗?这盘棋的格局,根本不止一条“上海—德里”的线。
这叫“织网”。
对于东航来说,它的野心是把上海浦东打造成一个超级枢纽。
一个从日本东京来的商务人士,想去印度的孟买,最优路线是什么?
以前可能是从香港转,或者从新加坡转。
现在,东航给你提供一个新选择:东京飞上海,上海飞德里,再从德里转孟买。
全程东航或者其合作伙伴的航班,行李直挂,无缝衔接。
你以为你只是买了一张机票,其实你被打包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流量管道”。
东航赚的,不仅仅是中印这一段的钱,而是整个跨国行程的利润。
这就像开一个大型购物中心,主力店(上海-德里航线)负责吸引人流,然后用各种小店(中转航线)把顾客的钱都留在商场里。
从你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你的整个行程价值,都被“锁”在了东航的生态系统里。
同样的道理,德里机场也不是吃素的。
作为南亚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它也想做这个“中间商”。
一个从中国来的游客,想去尼泊尔、马尔代夫,甚至迪拜,通过德里中转,是一条非常顺畅的路径。
当中印两个超级枢纽通过直航紧密连接,一个横跨东亚、南亚、中东乃至欧美的巨大航线网络就开始成型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点对点运输,而是在构建一张空中的“丝绸之路”。
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人流、物流、信息流,最终,是资金流。
所以,这趟航班上的248名旅客,他们是乘客,但他们更是数据,是构成这张宏伟蓝图的第一个像素点。
至于未来,新闻稿也说得很直白:“适时加密航线”、“计划恢复昆明至加尔各答、新开上海浦东至孟买航线”。
翻译一下:
“适时加密”的意思是,如果这条线跟印钞机一样好使,别说一周三班,只要飞行员和飞机够用,一天三班都敢给你排出来。
“恢复昆明-加尔各答”,那是连接中国西南和印度东部的传统商路,是另一条被验证过的黄金线。
“新开上海-孟买”,孟买是印度的金融中心,地位堪比上海。
打通“上海-德里”的政治文化轴线后,再打通“上海-孟买”的金融经济轴线,这叫“双轮驱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切的骚操作,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把中印之间以及通过中印中转的庞大客流,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形成一个商业闭环。
地缘政治的风云变幻,在K线图面前,有时候显得特别骨感。
那边厢,大家还在为各种新闻标题争得面红耳赤;这边厢,满载着商人和资本的飞机已经呼啸升空。
这才是世界的真相。
人们总是容易被宏大的叙事所迷惑,为那些虚无缥缈的口号而激动。
但真正驱动世界运转的,往往是那些最不起眼、最实际的需求:一个商人要去谈一笔订单,一个留学生要回学校交论文,一个家庭要跨越几千公里去团聚。
这些具体而微小的个人需求,汇集起来,就是排山倒海的市场力量。
五年时间,足够让很多人看清楚,合作可能吵吵闹闹,但隔绝一定是两败俱伤。
当绕路的成本高到无法忍受时,坐下来谈谈直航,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所以,别再为这趟航班赋予太多浪漫主义的色彩了。
它既不是什么历史性的和解,也不是什么友谊的见证。
它就是一门生意,一门双方都觉得划算的生意。
就像你最终还是会把钱借给你那个五年没联系的前任,不是因为你还爱他,而是因为你算过了,这笔投资,利息可观,风险可控。
仅此而已。
这个世界,终究是属于那些能分清情绪和利益的现实主义者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