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剧烈变革期,没有一家车企的诞生能像 Stellantis 集团这般,承载着两百年汽车工业的历史积淀,又肩负着应对行业颠覆的时代使命。2021 年,由标致雪铁龙集团(PSA)与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以 50:50 股比合并而成的 Stellantis 正式运营,瞬间成为横跨 160 多个国家、手握 14 个知名品牌、年产能超 870 万辆的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
从成立初期凭借协同效应实现 36 亿欧元成本节省,到 2022 年创下 1796 亿欧元营收、168 亿欧元净利润的辉煌业绩;从发布 “Dare Forward 2030” 战略明确电动化转型路径,到 2024 年虽历经业绩波动仍完成库存清理与新一代平台产品落地,Stellantis 用四年时间证明了巨头合并并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资源重构与能力升级的系统工程。2024 年,尽管受产品供应缺口与清库存影响,净营收同比下滑 17% 至 1569 亿欧元,但集团仍实现了 18% 的库存削减目标,且首批基于 STLA 中型和大型平台的车型成功上市,为 2025 年的复苏奠定基础。
这家年轻却底蕴深厚的汽车集团,其发展史既是 PSA 与 FCA 两大汽车家族百年传承的缩影,更是传统车企在行业变革中 “以合求存、以变求强” 的典型样本。本文将回溯其前身积淀、合并初创、整合发展、现状格局的完整历程,解析其穿越行业周期的核心能力,并展望电动化与智能化时代的发展前景。
一、前身积淀:两大汽车家族的百年传承(1890s-2020 年)
Stellantis 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 PSA 与 FCA 两大汽车集团在各自历经百年风雨后,为应对行业变局做出的必然选择。这两家企业分别在欧洲和北美市场深耕百年,积淀了深厚的品牌资产、技术储备与市场根基,为合并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一)PSA 集团:欧洲大陆的汽车先驱
标致雪铁龙集团(PSA)的历史可追溯至 19 世纪末的法国工业革命浪潮。1890 年,阿尔芒・标致(Armand Peugeot)在法国米卢斯创立标致汽车公司,凭借对机械制造的精湛技艺,迅速推出了搭载内燃机的三轮汽车,成为欧洲最早的汽车制造商之一。1913 年,标致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系列,年产量突破 1 万辆,成为法国汽车工业的领军者。
雪铁龙品牌的诞生则带有浓厚的创新基因。1919 年,安德烈・雪铁龙(André Citroën)以齿轮传动系统的发明专利为基础,在巴黎创立雪铁龙汽车公司,率先引入流水线生产模式,将汽车制造成本大幅降低。1924 年,雪铁龙推出的 B10 车型首次采用全钢车身,引发行业技术革新;1934 年,前置前驱的 Traction Avant 车型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底盘结构,成为汽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1976 年,受石油危机冲击,标致与雪铁龙正式合并组建 PSA 集团,形成 “双品牌协同 + 多细分市场覆盖” 的发展格局。在随后的数十年中,PSA 通过技术创新与市场深耕巩固了欧洲市场地位:1998 年推出的柴油共轨喷射技术,引领了欧洲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潮流;2009 年发布的 EMP2 模块化平台,实现了不同级别车型的零部件共享,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截至 2020 年合并前,PSA 已拥有标致、雪铁龙、DS、欧宝、沃克斯豪尔等多个知名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占有率长期位居前列,尤其在小型车与商用车领域具备极强的竞争力。
(二)FCA 集团:北美与欧洲的跨界融合
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的历史则是一部跨洋并购的整合史,融合了意大利的设计基因与北美的肌肉车文化。1899 年,乔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在意大利都灵创立菲亚特汽车公司,早期以生产微型汽车为主,1908 年推出的菲亚特 501 车型凭借可靠性能畅销欧洲,奠定了品牌基础。20 世纪中期,菲亚特通过收购蓝旗亚、阿尔法・罗密欧等品牌,丰富了高端产品线,其中 1966 年推出的阿尔法・罗密欧 Giulia Sprint GTA 车型,成为运动轿车的经典之作。
克莱斯勒的崛起则书写了美国汽车工业的传奇。1925 年,沃尔特・克莱斯勒(Walter Chrysler)创立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凭借对汽车性能的极致追求,迅速跻身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商之列。1934 年,克莱斯勒推出的 Airflow 车型首次采用空气动力学设计,虽因过于超前未能获得市场认可,却为现代汽车设计提供了重要借鉴;1941 年,Jeep 品牌诞生于二战战场,其四驱越野车型成为盟军的重要装备,战后迅速风靡全球,奠定了 SUV 市场的标杆地位。
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两大集团开启跨界整合之路。1998 年,克莱斯勒与戴姆勒奔驰合并组建戴姆勒 - 克莱斯勒集团,但因文化差异与战略分歧最终分道扬镳;2009 年,受金融危机冲击,克莱斯勒申请破产保护,菲亚特集团以技术与管理支持获得其控制权;2014 年,菲亚特正式收购克莱斯勒剩余股权,组建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公司(FCA),形成了涵盖菲亚特、克莱斯勒、Jeep、道奇、Ram、玛莎拉蒂等品牌的庞大矩阵,在北美皮卡与 SUV 市场占据主导地位,2020 年合并前全球销量突破 400 万辆。
(三)时代契机:合并前的行业挑战与战略考量
21 世纪 20 年代,全球汽车产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浪潮席卷而来,给传统车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单一车企难以承担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的研发成本;另一方面,全球碳排放法规日益严格,欧洲计划 2035 年禁售燃油车,中国、美国等主要市场也纷纷出台电动化时间表,传统燃油车业务面临转型压力。
对于 PSA 与 FCA 而言,各自的市场局限与技术短板愈发明显。PSA 的核心市场集中在欧洲,在北美、亚洲等增长型市场存在感薄弱,且电动化技术储备不足;FCA 则高度依赖北美市场的皮卡与 SUV 业务,欧洲市场份额持续萎缩,同时缺乏经济型电动车产品。在此背景下,通过合并实现资源互补成为必然选择:PSA 的欧洲渠道与小型车技术可帮助 FCA 打开欧洲市场,FCA 的北美产能与 SUV 平台则能为 PSA 提供北美市场的入场券,双方还可通过共享技术平台、联合采购等方式降低电动化转型成本。2019 年 12 月,两大集团正式签署合并协议,为 Stellantis 的诞生拉开序幕。
二、合并初创:全球汽车巨头的诞生与整合(2021-2022 年)
2021 年 1 月 16 日,PSA 与 FCA 的合并交易正式完成,Stellantis 集团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注册成立,约翰・艾尔坎(John Elkann)出任董事长,卡洛斯・塔瓦雷斯(Carlos Tavares)担任首席执行官。这家新生巨头从诞生之初就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规划,通过品牌梳理、平台整合、成本控制等一系列举措,迅速完成了从 “两家公司” 到 “一个集团” 的蜕变。
(一)品牌矩阵:14 个传奇品牌的协同布局
Stellantis 成立之初便手握 14 个各具特色的汽车品牌,形成了覆盖从经济型车到超豪华车、从乘用车到商用车的全品类产品矩阵,这成为其最核心的竞争优势之一。在豪华与超豪华领域,玛莎拉蒂以意大利跑车基因诠释极致性能,阿尔法・罗密欧则传承了百年运动血统;在主流乘用车市场,标致、雪铁龙、欧宝、菲亚特等品牌凭借欧洲设计与可靠品质占据一席之地;在北美市场,Jeep 的越野性能、道奇的肌肉车文化、Ram 的皮卡优势形成了强大的品牌合力;在高端细分市场,DS 品牌则以法式奢华定位差异化竞争。
为避免品牌内耗,Stellantis 确立了 “差异化定位、区域化聚焦” 的品牌策略。例如,Jeep 品牌专注于全球 SUV 市场,2021 年推出的 Jeep Grand Cherokee L 车型在北美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23%;标致、雪铁龙则深耕欧洲市场,同时向新兴市场渗透;玛莎拉蒂作为集团的豪华旗舰,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计划 2025 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这种清晰的品牌定位,使得 14 个品牌既能各自发挥优势,又能形成集团层面的协同效应,2021 年集团全球销量达 601 万辆,纯电动汽车销量突破 18.2 万辆,位列全球第七。
(二)平台整合:四大架构支撑降本增效
合并后的核心任务之一,是解决 PSA 与 FCA 原有技术平台分散、研发成本高昂的问题。Stellantis 管理层迅速启动平台整合计划,提出 “四大平台架构统一” 战略,将原有数十个分散平台整合为 STLA Small、STLA Medium、STLA Large、STLA Frame 四大模块化平台,覆盖从微型车到全尺寸皮卡的所有车型类别。
这四大平台均采用 “多能源兼容” 设计,可同时支持纯电动、插电式混动、传统内燃机等多种动力形式,既满足了不同市场的排放法规要求,又最大化降低了研发与制造成本。例如,STLA Medium 平台以纯电为主,兼顾混动与燃油动力,基于该平台打造的车型可实现最长 750 公里的纯电续航;STLA Frame 平台专为非承载式车身设计,主要用于 Ram 皮卡与 Jeep 硬派 SUV,支持增程式混动技术。通过平台整合,Stellantis 预计每年可节省研发成本 15 亿欧元,零部件共享率提升至 70% 以上,为电动化转型腾出了资金空间。
(三)协同效应:36 亿欧元成本节省的实现路径
合并协议中明确提出,通过协同效应实现每年 36 亿欧元成本节省的目标,这一目标在 Stellantis 成立后迅速落地。在采购领域,集团通过整合全球采购渠道,对钢材、芯片、零部件等核心原材料实施集中采购,2021 年采购成本同比下降 8%,仅芯片采购一项就节省资金 4 亿欧元;在生产领域,关闭了部分产能重叠的工厂,将欧洲的 5 家工厂转型为电动车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从合并前的 72% 提升至 85%;在物流领域,优化了全球供应链网络,将北美与欧洲的零部件运输周期缩短了 12%,物流成本降低 6%。
2022 年 3 月,Stellantis 发布的半年财报印证了协同效应的显著成果:上半年营收增至 880 亿欧元,同比增长 17%;净利润达 79.6 亿欧元,同比增长 34%;其中 31 亿欧元来自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提前超额完成了阶段性目标。这种高效的整合能力,不仅打消了市场对巨头合并 “消化不良” 的担忧,更为集团的长期发展奠定了财务基础。
(四)战略启航:Dare Forward 2030 规划的发布
2022 年 3 月,在合并成立一周年之际,Stellantis 发布了首个长期战略规划 ——“Dare Forward 2030”,明确了从传统汽车制造商向 “可持续移动技术公司” 转型的目标。该战略在财务、电动化、软件三大领域设定了清晰的量化指标:到 2030 年,净收入翻一番至 300 亿欧元;欧洲市场 100%、美国市场 50% 的销量来自纯电动汽车;全球纯电动年销量达到 500 万辆;联网汽车数量增至 3400 万辆。
为实现这一目标,Stellantis 宣布在 2025 年前投入超过 300 亿欧元用于电气化与软件研发。在电动化领域,规划建设欧洲、北美、亚洲三大电池生产基地,到 2030 年实现 120GWh 的电池产能;在软件领域,与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 “Mobile Drive”,研发具备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增强现实功能的智能座舱;在商业模式领域,推出 “Free2move” 出行服务品牌,涵盖充电、租车、共享等全场景出行解决方案。“Dare Forward 2030” 战略的发布,标志着 Stellantis 从整合期进入了战略转型期,为集团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发展深化:电动化转型与全球化布局(2023-2024 年)
在 “Dare Forward 2030” 战略的指引下,Stellantis 在 2023-2024 年加速推进电动化转型,同时通过全球化合作与区域市场深耕,进一步巩固了全球市场地位。尽管 2024 年受行业周期与转型调整影响,业绩出现短期波动,但集团在技术落地、市场拓展、生态构建等方面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电动化突破:从技术研发到产能落地
Stellantis 将电动化作为转型核心,在电池技术、车型研发、产能建设三大领域同步推进。在电池技术方面,与道达尔能源、梅赛德斯 - 奔驰联合成立电池生产公司 Automotive Cells Company(ACC),研发高能量密度、快充电芯,计划 2025 年实现量产;同时与三星 SDI、LG 新能源达成合作,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加拿大安大略省建设动力电池工厂,其中印第安纳州工厂投资逾 25 亿美元,预计 2025 年一季度投产,年产能达 33GWh。
在车型投放方面,2023 年成为集团电动化产品的爆发期:欧洲市场推出雪铁龙 ë-C3、标致 e-208 等经济型电动车,其中雪铁龙 ë-C3 起售价仅 2.3 万欧元,成为欧洲最具性价比的电动车型之一;北美市场推出 Jeep Wrangler 4xe 插混车型,全年销量突破 4 万辆,登顶美国插混 SUV 销量榜首;高端市场方面,玛莎拉蒂 Grecale Folgore 纯电车型亮相,续航里程超 500 公里,标志着超豪华品牌正式迈入电动化时代。2023 年,集团纯电动与插混车型全球销量突破 60 万辆,同比增长 42%,在欧洲纯电动商用车市场排名第一,插混车型在美国市场排名第一。
(二)全球化布局:从区域优势到全球协同
Stellantis 在巩固欧洲与北美核心市场的同时,加速布局新兴市场,形成了 “欧洲 + 北美 + 第三引擎” 的全球市场格局。其中,“第三引擎” 涵盖南美、中东非洲、中国、印度及亚太地区,成为集团未来增长的关键支点。在南美市场,依托菲亚特品牌的传统优势,推出基于 Smart Car 平台的经济型车型,2023 年销量同比增长 15%,市场占有率提升至 18%;在中东非洲市场,Jeep 品牌的越野车型深受消费者青睐,2023 年销量突破 12 万辆,同比增长 27%。
中国市场的战略调整成为全球化布局的亮点。鉴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激烈,Stellantis 放弃了传统的合资建厂模式,转而采用 “技术合作 + 股权绑定” 的轻资产策略。2023 年 10 月,集团以 15 亿欧元入股中国新能源车企零跑汽车,获得约 20% 股权及 2 个董事会席位;2024 年 5 月,双方成立由 Stellantis 主导的合资公司 “零跑国际”,持股比例 51%,负责将零跑 T03、C10 等车型推向欧洲、印度及亚太市场。这种 “借力本土品牌、快速切入市场” 的模式,既降低了市场风险,又为集团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三)软件与生态: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布局
面对汽车行业的 “软件定义汽车” 浪潮,Stellantis 加速推进智能化转型,构建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生态体系。在软件研发方面,2023 年 6 月与鸿海集团成立合资公司 SiliconAuto,专注于车用半导体研发,解决芯片供应短缺问题;同时自主研发 STLA Smart Cockpit(智能座舱)、STLA Brain(智慧大脑)、STLA AutoDrive(自动驾驶)三大软件平台,其中 STLA AutoDrive 1.0 系统于 2024 年推出,可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功能,支持 “无需手扶方向盘、无需观察道路” 的驾驶体验。
在出行服务领域,2023 年设立专注于电动汽车充电的业务部门 Free2move Charge,效仿特斯拉的垂直整合模式,向车主和企业提供充电设备、储能系统及充电网络服务。通过智能手机 APP 实现充电点聚合、路线规划、在线支付等功能,截至 2024 年底,Free2move Charge 已整合全球超 100 万个充电点,覆盖 40 多个国家,成为欧洲最大的第三方充电服务提供商之一。此外,集团还与美国飞行汽车企业 Archer 合作,在佐治亚州建设制造工厂,计划 2024 年投产飞行汽车,布局未来出行赛道。
(四)2024 年现状:转型阵痛中的战略坚守
2024 年是 Stellantis 转型过程中的调整年,受全球汽车市场需求疲软、芯片供应波动及自身产品转型期的影响,集团业绩出现阶段性下滑,但战略转型的关键目标仍如期实现。财务数据显示,2024 年集团净营收 1569 亿欧元,同比下滑 17%;净利润 55 亿欧元,同比下滑 70%;调整后经营利润率为 5.5%。业绩下滑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一代平台产品处于投放初期,旧款车型清库存导致价格承压;二是生产调整引发营运资本暂时性增长,工业自由现金流为 - 60 亿欧元。
尽管短期业绩承压,但 Stellantis 在战略执行上取得了重要突破。库存管理方面,全年库存减少 26.8 万台,同比下降 18%,其中美国经销商库存降低 20% 至 30.4 万台,超额完成清理目标;产品转型方面,首批基于 STLA 中型平台的标致 E-3008、E-5008 及欧宝 Grandland 车型正式上市,STLA 大型平台打造的道奇 Charger Daytona、Jeep Wagoneer S 车型运抵经销商处,Smart Car 平台的雪铁龙 C3/ë-C3 实现全球化投放;技术落地方面,与 Mistral AI 合作开发的车载助手进入测试阶段,L3 级自动驾驶系统开始搭载于高端车型。
财务健康度方面,集团展现出强大的韧性:截至 2024 年底,工业可用流动性总额达 495 亿欧元,工业净财务状况为 151 亿欧元,为后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经股东大会批准,拟向普通股股东派发 0.68 欧元 / 股的股息,对应 5% 的股息收益率,彰显了对长期价值的信心。董事长约翰・艾尔坎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4 年我们实现了重要的战略里程碑,新一代产品与技术的落地将为 2025 年的复苏奠定基础。”
四、成功密码:Stellantis 的核心竞争力构建
Stellantis 在短短四年内从合并初创成长为全球汽车行业的重要力量,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在品牌管理、技术整合、成本控制、全球化布局等方面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这些能力既传承了 PSA 与 FCA 的百年积淀,又在合并后实现了系统性升级,成为集团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支撑。
(一)品牌矩阵管理:差异化与协同性的完美平衡
Stellantis 最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于其拥有 14 个覆盖全品类、全价格带的知名品牌,而集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实现了 “差异化定位” 与 “集团化协同” 的平衡。在差异化方面,每个品牌都保持了鲜明的个性与市场定位:Jeep 代表越野文化,道奇象征肌肉车性能,标致诠释法式设计,玛莎拉蒂彰显豪华运动,这种差异化使得集团能够满足不同国家、不同阶层消费者的需求,避免了品牌间的直接竞争。
在协同性方面,集团通过 “平台共享、技术共用、渠道互补” 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14 个品牌共享 STLA 四大模块化平台,大幅降低了研发成本;电动化、智能化技术在不同品牌间快速复用,例如玛莎拉蒂的纯电技术可借鉴 Jeep 的混动经验;销售渠道方面,在新兴市场采用 “多品牌联合展厅” 模式,降低了渠道建设成本。这种 “和而不同” 的品牌管理模式,使得 Stellantis 既能发挥单个品牌的细分市场优势,又能形成集团层面的规模效应,2023 年 14 个品牌中有 11 个实现销量增长,印证了该模式的成功。
(二)技术平台整合:多能源兼容的灵活应变能力
在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路径尚不明确、不同市场排放法规差异较大的背景下,Stellantis 提出的 “多能源平台” 战略展现出极强的前瞻性与灵活性。与其他车企专注于纯电平台不同,集团的 STLA 四大平台均支持纯电动、插电式混动、传统内燃机等多种动力形式,这种 “一碗水端平” 的技术路线,使其能够根据不同市场的需求快速调整产品结构。
在欧洲市场,面对严格的碳排放法规,集团主打纯电动车型,2023 年纯电销量占比达 28%;在美国市场,消费者仍偏好大排量车型,集团则重点推广插混与增程式车型,Jeep Wrangler 4xe 插混车型成为销量主力;在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燃油车仍占主导地位,集团通过平台的燃油动力版本维持市场份额。这种灵活的技术应变能力,使得 Stellantis 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转型风险,同时抓住不同市场的增长机遇。此外,平台整合还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势,零部件共享率提升至 70% 以上,研发周期缩短 18 个月,为集团在价格竞争中占据主动。
(三)成本控制体系:极致的降本增效能力
Stellantis 的成本控制能力堪称行业标杆,这种能力源于 “战略规划、执行落地、持续优化”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在战略层面,合并之初就明确了 36 亿欧元的协同效应目标,将成本节省分解为采购、生产、研发、物流等具体板块,责任落实到各业务单元;在执行层面,通过集中采购、工厂整合、平台共享等具体举措快速落地,例如全球采购团队通过联合招标将钢材采购价压低 10%,关闭欧洲 3 家低效工厂每年节省成本 3 亿欧元;在持续优化层面,建立 “成本管控 KPI 考核体系”,将成本节省与高管薪酬挂钩,形成长效机制。
更值得称道的是,Stellantis 的成本控制并未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集团通过 “精益生产” 与 “数字化制造” 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在意大利都灵工厂引入工业机器人,将生产合格率从 92% 提升至 98%;通过 “模块化设计” 减少零部件数量,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可靠性。2023 年,集团调整后经营利润率达 1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展现了成本控制与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
(四)全球化布局:“双核心 + 第三引擎” 的市场韧性
Stellantis 构建的 “欧洲 + 北美 + 第三引擎” 全球市场格局,使其具备了极强的抗风险能力。欧洲与北美作为集团的核心市场,贡献了 70% 的营收,为集团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第三引擎” 则作为增长极,弥补了核心市场的增长乏力。这种 “稳定 + 增长” 的市场结构,使得集团能够抵御单一市场波动的冲击。
在区域市场运营中,Stellantis 采用 “全球化战略 + 本地化执行” 的模式,兼顾了规模效应与本地适应性。全球化层面,统一制定技术标准、产品规划与品牌策略;本地化层面,赋予区域总部充分的决策权,根据当地需求调整产品配置与营销策略。例如,在中国市场,通过与零跑汽车的合作快速切入新能源赛道;在印度市场,针对当地路况对雪铁龙 C3 车型进行底盘升级,推出本地化版本;在中东市场,为 Jeep 车型增加沙漠越野模式,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这种全球化与本地化的平衡,使得 Stellantis 在 160 多个国家都能保持竞争力,2023 年在全球 13 个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三。
(五)生态合作策略:开放共赢的资源整合能力
面对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巨额投入,Stellantis 没有选择单打独斗,而是通过 “生态合作” 快速补齐技术短板、拓展业务边界,这种开放共赢的策略成为其成功的重要支撑。在电池领域,与道达尔能源、三星 SDI、LG 新能源等企业合作,既保障了电池供应,又降低了自建工厂的风险;在软件领域,与富士康、鸿海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借助科技企业的优势加速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研发;在出行服务领域,与 Archer 合作布局飞行汽车,抢占未来出行赛道;在新兴市场,与零跑汽车成立合资公司,快速获取本土技术与市场渠道。
这些合作并非简单的资本联姻,而是基于 “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的深度绑定。例如,与零跑汽车的合作中,Stellantis 输出全球渠道与品牌管理经验,零跑提供电动化技术与本土市场洞察,双方共同成立的零跑国际实现了 “技术 + 渠道” 的双赢;与 ACC 的合作中,三家企业共享研发成本、共担市场风险,计划共同占据欧洲电池市场 20% 的份额。这种生态合作策略,使得 Stellantis 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快速获取核心资源,同时分散转型风险,在行业变革中抢占先机。
五、挑战与未来:转型深水区的突围之路
尽管 Stellantis 取得了阶段性成功,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攀升的转型成本与复杂的行业环境,集团仍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电动化、智能化的深入发展与新兴市场的增长潜力,也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未来,Stellantis 需要在挑战中寻找突破,在机遇中把握方向,才能实现 “Dare Forward 2030” 战略目标。
(一)当前挑战:转型期的多重压力
市场竞争白热化是 Stellantis 面临的最直接挑战。在全球纯电市场,特斯拉凭借技术优势与规模效应持续降价,2023 年全球销量突破 180 万辆,对集团的电动车型形成直接冲击;在中国市场,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车企快速崛起,2023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达 31.6%,Stellantis 的轻资产策略能否奏效仍需时间检验;在欧洲市场,大众、宝马、奔驰等竞争对手加速电动化布局,大众 ID 系列 2023 年销量突破 80 万辆,领先集团的纯电销量。此外,新势力车企如 Rivian、Lucid 在北美市场的崛起,也对集团的皮卡与豪华车业务构成威胁。
转型成本持续高企对集团财务形成压力。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需要巨额资金投入,2023 年集团研发支出达 89 亿欧元,同比增长 22%;电池工厂建设、软件研发、生态合作等累计投入已超 150 亿欧元。尽管 2023 年净利润达 186 亿欧元,但 2024 年受业绩下滑影响,现金流出现暂时性紧张,工业自由现金流为 - 60 亿欧元,如何在维持盈利的同时保障转型投入,成为集团需要解决的难题。
供应链风险与监管压力加剧了运营难度。全球芯片短缺问题虽有所缓解,但车用半导体尤其是车规级 AI 芯片仍供应紧张,2024 年集团因芯片短缺导致减产约 30 万辆;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锂、钴等价格在 2023 年上涨 20%,推高了电池生产成本。监管方面,欧洲的碳排放法规进一步收紧,2030 年新车碳排放需较 2021 年降低 55%,美国提出 2030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 50% 的目标,不同市场的监管差异增加了产品规划难度。此外,集团还面临 CEO 换届的不确定性,2025 年上半年将确定新任 CEO,战略连续性面临考验。
(二)未来机遇:行业变革中的增长潜力
新兴市场的电动化浪潮为 Stellantis 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印度、东南亚、南美等新兴市场汽车保有量较低,增长潜力巨大,且正逐步推进电动化转型。例如,印度政府计划 2030 年实现 30% 的汽车电动化,2023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156%;东南亚市场 2023 年纯电销量突破 10 万辆,同比增长 89%。集团已将这些市场纳入 “第三引擎” 战略,通过零跑国际将经济型电动车推向印度与亚太市场,凭借菲亚特品牌在南美的传统优势推广电动车型,有望复制在欧洲的成功。
智能化与软件服务的盈利空间有待挖掘。随着汽车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软件服务正成为新的盈利增长点,特斯拉 2023 年软件服务收入达 20 亿美元,占营收比重 4%。Stellantis 的 STLA Smart Cockpit、STLA AutoDrive 等软件平台已具备商业化潜力,计划推出 “软件订阅服务”,包括高级自动驾驶、车载娱乐、远程诊断等增值服务。按照规划,到 2030 年软件服务收入将占总营收的 15%,成为集团的重要利润来源。此外,Free2move Charge 充电服务已整合全球超 100 万个充电点,随着电动车型销量增长,充电服务收入有望快速提升。
政策支持与技术突破带来新机遇。全球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例如美国《通胀削减法案》为电动车型提供最高 7500 美元税收抵免,欧洲对充电基础设施的投入超 1000 亿欧元,这些政策将刺激市场需求。技术方面,固态电池、800V 高压平台等新技术加速落地,Stellantis 与 ACC 合作研发的固态电池预计 2030 年量产,能量密度较现有电池提升 50%,充电时间缩短至 15 分钟,将显著提升产品竞争力。此外,车用半导体技术的突破将缓解芯片短缺问题,降低生产成本。
(三)2030 年愿景:可持续移动技术公司的实现路径
为实现 “Dare Forward 2030” 战略目标,Stellantis 制定了 “短期复苏、中期突破、长期领先” 的三步走路径,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移动技术公司。
短期(2025-2027 年):业务复苏与基础夯实
在财务层面,实现净营收正增长,调整后经营利润率提升至 “个位数中值”,工业自由现金流回归正值;完成墨西哥、巴西等新兴市场的产能布局,新增产能 50 万辆。在产品层面,每年推出 10 款以上新能源车型,2025 年基于 STLA 平台的车型占比达 60%;实现 L3 级自动驾驶系统的规模化应用,Smart Cockpit 智能座舱搭载率超 80%。在供应链层面,美国、加拿大电池工厂实现满产,电池自给率达 40%;SiliconAuto 合资公司推出首款车用芯片,缓解芯片供应压力。
中期(2027-2030 年):电动化与智能化突破
在市场层面,欧洲市场纯电销量占比达 100%,美国市场纯电销量占比达 50%,新兴市场销量突破 200 万辆,全球纯电年销量达 500 万辆目标;在中国市场通过零跑国际实现年销量 50 万辆,市场占有率达 3%。在技术层面,固态电池实现量产,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L4 级自动驾驶系统在高端车型落地,软件服务收入占比达 15%。在可持续发展层面,实现生产过程碳中和,车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 2021 年降低 50%,跻身全球最可持续的汽车集团之列。
长期(2030 年后):生态引领与模式创新
在业务模式层面,从 “汽车制造商” 转型为 “出行服务提供商”,Free2move 出行服务覆盖全球 50 个国家,用户超 1 亿;推出 “车辆订阅服务”,满足消费者灵活用车需求,订阅用户占比达 10%。在技术层面,成为全球智能出行技术领导者,自动驾驶系统、智能座舱技术达到行业顶尖水平;布局氢燃料电池、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抢占未来出行赛道。在生态层面,构建 “电池回收 - 能源存储 - 充电服务” 的闭环生态,电池回收利用率达 95%,成为循环经济的标杆企业。
六、结语:百年基因与时代变革的共生共荣
从 PSA 与 FCA 的百年积淀,到 Stellantis 的四年崛起,这家年轻的汽车巨头既承载着汽车工业的历史荣光,又展现出应对时代变革的创新活力。它以品牌矩阵的差异化协同为根基,以多能源平台的灵活应变为引擎,以极致的成本控制为保障,以全球化的布局为支撑,以开放的生态合作为助力,在汽车行业的剧烈变革中站稳了脚跟。
2024 年的业绩波动虽显转型阵痛,但新一代平台产品的落地、电池工厂的投产、软件技术的突破,都预示着集团已度过最艰难的调整期。面对 2030 年的战略目标,Stellantis 需要在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加大技术投入,在巩固核心市场的同时抢占新兴机遇,在推动电动化转型的同时布局智能化未来。
汽车行业的变革仍在继续,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浪潮将重塑行业格局。Stellantis 的成功经验表明,传统车企并非只能在变革中被动应对,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创新、模式转型,同样可以焕发新的生机。这家融合了 14 个传奇品牌的汽车集团,正以 “敢为向前” 的姿态,在可持续移动出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未来,当人们回望汽车行业的转型历程时,Stellantis 必将以 “百年基因与时代变革共生共荣” 的典范,被载入行业史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