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亦庄工厂7位车主座椅下发现8厘米无编码金属件,工程师:这个位置出问题最麻烦
有人把零件送去检测,结果出来后更不对劲了。M8规格的合金钢螺栓,抗拉强度10.9级,这玩意儿硬度够用在高负载连接部位。可最要命的是——螺栓头上光溜溜的,没编码。懂行的都知道,正经主机厂的标准件都有身份证,供应商代码、批次号缺一不可。没编码意味着什么?工程师朋友跟我说,大概率不是装车用的正式零件,更像是产线工装夹具上的临时固定件,装上去方便作业,完工后本该拆下来。
10月中旬开始,车主群里陆续有人发帖,说座椅下面摸到个硬东西。拿出来一看,8厘米长的螺栓,带螺纹,表面还有油渍。说明书里没写,4S店问了半天也说不清楚。
一个人碰到算运气不好,可北京、上海、深圳、杭州,七八个城市的车主陆续反映同样的状况,这就不是运气的问题了。
座椅下方可不是什么无关紧要的位置。那是驾驶员脚边,每天踩油门刹车的地方。我一个开了十几年车的朋友听说这事,第一反应是:“这要是开着开着滚到踏板下面,想想都后怕。”虽然可能性不大,但谁也不想拿自己的脚当测试对象。
这些年见过不少新车交付时的小状况。后备厢里忘拿抹布、门板夹层掉出泡沫塑料,甚至有车主在空调出风口找到过螺丝刀头。但那些要么在边角区域,要么车企当天就主动召回处理。这回不太一样。
问题出在主驾正下方,而且最初的回应含含糊糊,只说是“装配辅件残留”,没讲清楚来龙去脉。车主不是不能接受瑕疵,但你得说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花二十多万提台新车,结果脚底下躺个来路不明的螺丝,换谁心里都不踏实。
工程圈有个说法,新工厂上量阶段最容易出岔子。产能爬坡快,生产节奏紧,有些临时固定件装上去方便操作,完工后应该拆除,结果就漏了。听起来像低级失误,但背后涉及的环节不少。
一辆车上万个零件,几百家供应商,产线上几千道工序。传统车企磨合几十年,流程管理相对成熟。新品牌工厂自动化程度高,机器能按程序干活,但识别不了“不该出现的东西”。座椅底下又是视觉死角,全靠人工复检。这就看终检工位的人够不够细心,培训到不到位。
据说为了赶交付进度,有些产线的培训周期被压缩了。行业平均是两到三周,个别地方只给一周时间。时间短了,细节就容易疏漏。老牌车企看着流程繁琐,但每道工序都有冗余设计,就是防万一。比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座椅装完后有专门的异物吹扫环节,还要用内窥镜复查。多这么一道工序,成本上去了,但问题能拦住。
过了几天,官方发了说明。确认是前悬架装配工装的固定螺栓,因为操作疏漏没拆除。承认问题,提出整改,给车主免费检查加两年保养。态度看着还行,但很多细节没说清楚——涉及哪批车?具体多少辆?质检流程到底怎么升级?车主想知道的,披露得不够。
我理解首批用户的心情。买车就像谈恋恋,最怕的不是对方有缺点,而是发现对方没你想的那么靠谱。不是说这颗螺丝能出什么大问题,而是信任感受损了。之前各种宣传说得天花乱坠,结果交付第一步就出了状况。
从技术角度讲,这螺栓本身或许不影响行车安全。但它暴露的是品控体系在快速上量时的短板。新品牌造车,产能、供应链、质量把控,哪个环节都是硬仗。过度追求自动化可能适得其反,毕竟制造业的复杂度,不是靠堆机器人就能搞定的。
老一辈工程师有句话:造车容易,造好车难。好在哪儿?在细节,在对风险的预判和容错机制。有些看着土的老办法,笨是笨了点,但管用。
这事儿算是告一段落了。受影响的车主陆续收到检查通知,产线流程也在调整。对消费者来说,这是一次信任的考验;对车企而言,更像是交了学费。市场不会因为你是新人就格外宽容,反而会盯得更紧。
我倒不觉得这事能下什么定论。一个品牌靠不靠谱,不是看它不出问题,而是看出了问题怎么解决,以及同样的坑会不会踩第二次。接下来几批车的交付质量,才是真正的试金石。
至于那些还在观望的准车主,我的建议是多看看后续批次的反馈,别急着下单。首批用户相当于帮大家趟路了,他们的经历值得参考。买车不是小事,多个心眼总没错。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