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开什么车?实拍揭秘:中国车在街头,欧美车全是翻新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在平壤的第七天清晨,我裹紧羽绒服站在大同江边,寒风刺骨,但眼前的一幕却让我热血沸腾——一辆红白相间的无轨电车“哐当哐当”驶过,车身上斑驳的捷克语标识在晨光中若隐若现。这辆产自东欧社会主义时期的“铁皮罐头”,竟是平壤市民的日常通勤工具。导游小金曾调侃:“我们这儿的电车,是移动的博物馆。”

朝鲜人开什么车?实拍揭秘:中国车在街头,欧美车全是翻新-有驾

平壤的街道宽阔得惊人,堪比北京长安街,但车流稀疏得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2700万人口的朝鲜,汽车保有量仅30万辆,不到中国一个三线城市的水平16。路上最常见的是中国产的比亚迪F3出租车,车头贴着“和平汽车”的鸽子标,司机老朴得意地说:“开这车是职业荣耀!”而一辆挂着727开头白牌的老款奔驰S600缓缓驶过,路人纷纷侧目——这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普通人连摸方向盘的资格都没有

在平壤郊外的乡间土路上,我拍到了一辆冒着黑烟的军用卡车,司机正往车斗里添木炭。同行的小伙伴惊呼:“这玩意儿还能跑?”原来,这种“木炭卡车”技术源自1930年代的中国工程师,至今仍是朝鲜农村的运输主力。而平壤的“国产车”更是魔幻——长城哈弗H5换上“和平汽车”标就成了军方指定越野车;仿制长安CS75的“金正泰”轿车,内饰缝着朝鲜刺绣,车头却挂着国旗徽章。一位汽车厂工人酒后吐真言:“我们最擅长的技术是换车标!”

朝鲜人开什么车?实拍揭秘:中国车在街头,欧美车全是翻新-有驾

最让我震惊的是二手车黑市。在平壤光复商场,一辆二手比亚迪汉EV标价18万人民币,而朝鲜普通工人月薪仅300元。更荒诞的是,翻新的保时捷卡宴通过中朝边境“特殊渠道”流入,成了高官的座驾。加油站前门可罗雀,92号汽油每升12元,司机们偷偷往油箱里掺炒菜油省成本

“同志,请退到白线后!”一声清脆的呵斥让我回过神来。路口中央,一位身着蓝制服、手执荧光棒的女交警正瞪着我。她身高约1米7,妆容精致,胸前的金日成徽章闪闪发亮——这是平壤街头最靓丽的风景线。这些女孩从16岁开始服役,经过严格选拔:身高不低于1.65米,品学兼优,多才多艺。她们指挥交通时身姿挺拔,雨天套着透明雨衣,冬夜佩戴反光带,宛如“冰雪战士”

有趣的是,一旦结婚就必须离岗。24岁的哨所长卢英美坦言:“舍不得脱下这身制服,但我想找个军人结婚。”如今平壤街头逐渐安装红绿灯,一半女交警已下岗,剩下的除了指挥交通,还要在停电时充当“人形信号灯”

朝鲜人开什么车?实拍揭秘:中国车在街头,欧美车全是翻新-有驾

冬日清晨的公交站台,等车人群安静如雕塑。一位裹着头巾的阿嬷背着竹筐,脚边放着用报纸包好的白菜——这是朝鲜农村人进城卖货的标配。平壤地铁早高峰时,自动扶梯要坐3分钟才能抵达地下100多米的站台,车厢里飘着煤油味和泡菜香。5朝元(约3分钱人民币)的票价几十年未变,但车上连到站广播都没有,外地人全靠数站名电子板上的红灯

最让我心酸的是公共澡堂前的长队。零下10度的寒风中,人们拎着塑料桶瑟瑟发抖。导游说,普通家庭冬天洗澡难,热水供应堪比奢侈品。而当我举起相机时,一个戴前进帽的大叔突然冲过来,掏出小本子厉声质问。语言不通的我慌忙比划,他看清我护照上的中国国旗后,嘟囔着“外国游客啊”,转身消失在人群里

夜幕降临时,我溜到平壤站天桥。捷克产的T3电车与国产松山牌新车在轨道上交错,车灯划出流动的光带。旧车厢里的大妈挎着“中美友谊”帆布包,新车上的青年戴着淘宝同款蓝牙耳机——两条铁轨,仿佛拼接着这个国家的昨天与明天

回程前夜,我在羊角岛酒店顶层旋转餐厅俯瞰平壤。街道漆黑一片,只有零星车灯闪烁。突然想起那位换车标工人说的话:“用全世界的二手零件,也能拼出自己的路。”或许这就是朝鲜的生存智慧:在封闭中坚守,在匮乏中创造,让每一辆哐当作响的老车,都成为时代洪流中的倔强注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